這些年上映的香港電影,以動作片居多,除了節奏快、反轉多、打鬥狠以外,就是突出表現兄弟間的深厚情義。因為拍攝套路大同小異,我看片的時候是又爽又燃,但看完以後連主要劇情都回憶不上來。

本周末上映的《暗殺風暴》卻讓我一直糾結到現在,不是反複思考警察辦案的動機,就是重新梳理影片的邏輯線索。是我腦洞打不開,還是影片的邏輯鍊條過于複雜?

這部比較燒腦的電影完全有别于傳統的港版動作片,沒有講究以人為本,塑造鐵血柔情的英雄;而是講究以内容為本,采用本格推理的手法,讓觀衆跟随警察一起參與破案的過程。

影片中的人物關系也不簡單,既有愛情糾葛,又有商業糾葛,既有警察和地産商互相勾結,又有警察與警察互相傷害,甚至置對方于死地。

最讓我驚訝的是古天樂居然“自毀形象”,在影片中扮演重度燒傷的流浪漢,邋裡邋遢不說,走路還一瘸一拐。他在接受警察詢問時,聲音低沉混濁,不時有髒話冒出來。

一開始,我以為他是友情出演,扮演無足輕重的配角,看到影片後半段才醒悟到他的份量不輕,是推動劇情發展的關鍵角色。

作為犯罪懸疑片,《暗殺風暴》還把時間差用到了極緻,不僅在叙事結構上多線并進——采用順叙、倒叙和插叙的手法來增強故事的層次感和表現力,而且在劇情編排上設置不起眼的時間細節來強化反轉效果。

比如張智霖扮演的警察“羅飛”正在與女友視頻通話,指導對方剪斷引線的瞬間,炸彈發生爆炸,當時手機上顯示的時間與現場炸彈爆炸的時間并非同步,有幾分鐘的時間差。

又比如“羅飛”和其他兩名警察在“Darker”的指引下進入排污水道,分頭尋找三個放在不同地方的控制按鈕,并且要同時按下它們,才能開啟電子鎖,帶走“受刑人”。他們第一次同時按下控制按鈕時,電子鎖沒反應;第二次又重新操作了一遍,電子鎖才打開。第一次操作和第二次操作也有幾秒鐘的時間差。

再比如呂良偉飾演的地産商早在十年前就收到了“死亡通知書”,但一直沒有“兌現”。直到十年後,他才被“Darker”以借刀殺人的方式處決。而其他被害人顯然沒有他“走運”,都在收到“死亡通知書”的當天就被“Darker”處決了。這個十年的時間差也為後來的劇情埋下伏筆。

可惜這些時間細節并沒有在第一時間引起我的注意。直到整個案情水落石出的時候,我才徹底反應過來,體會到電影主創人員的良苦用心。他們設計的每一個細節都不是多餘的,不僅能為後面的一系列反轉作好準備,而且左右了劇情的發展方向。

好在時間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誰說的是真話,誰說的是謊話,劇中人之間是真的愛情,還是假的友情,都會随着時間推移,逐漸暴露出本質的一面。

其實影片還有一個時間差,倒是和劇情沒有直接關系,但還是讓人好奇——電影早在2019年就拍好了,卻等到現在才上映?是暴力尺度太大沒過審,還是因為疫情有意推遲?戲裡戲外都是謎啊。

影片中的“Darker”也很有意思,既可以代表某種以暴制暴的暗黑理念(法律不能制裁和懲罰所有的壞人,“Darker”就用自己的方式去審判和懲罰他們),又可以代表某個神秘的地下組織。他們用殘忍的手段去懲罰那些有“罪”的人,還打着為民除害、替天行道之類的幌子,公然在網上組織大家投票,集體選出下一個懲罰目标。

雖然影片無論劇本改編還是演員選角都得到了原著作者的認可,但我還是感覺在剖析社會現實問題上力度不夠,沒有更加深入地去探讨法律存在的意義,以及執法者面對“情”與“法”的兩難選擇。也許影片為了過審,不得不有意回避了此類敏感話題吧。

不過總的來說,電影在強化懸疑、推理元素,展現人性的複雜方面是成功的,至少讓人光看開頭是沒法猜準最後的結局。并且劇情流暢緊湊,細節耐人尋味,看得出來主創人員在用心打造内容上下了不少功夫。

影片的完成度也很高,老戲骨們的表演相當賣力精彩,不僅颠覆了我對港片的傳統認知,還讓我産生了讀原著小說的沖動——能使港片走出舒适區、勇敢探索出新方向的文學作品,到底有多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