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院線上映的國外影片一下子多了起來,類型也比較豐富,讓看膩了好萊塢系列片的我有一種受寵若驚的感覺——這些年除了專門的影展,已經很難在大銀幕上看到不同國家、不同風格的優秀影片了。
當看到意大利電影《還有明天》出現在熱映排片榜上的時候,我還以為是什麼影展又開始了。對這部影片我并不陌生,去年在B站看過相關的推薦視頻,當時就覺得它骨骼清奇,很有味道,但從沒奢望過在大銀幕上看到它。
畢竟影片走的是簡約樸素的懷舊路線,黑白畫面搭配煙火氣十足的生活場景,沒有大制作和大場面,也沒有什麼科技含量,完全不同于春節檔那些争奇鬥豔的國産大片。像這種不怎麼迎合市場需要的小衆文藝片能被院線引進就非常難得,内地總票房居然還突破了3000萬。
并且影片要不是配樂偏現代化的話,剛看片頭很容易以為是重新修複上映的經典老片。随着劇情不斷展開,影片深厚的功力也逐漸顯現——娴熟細膩的鏡頭語言,不落俗套的創作手法,複雜多面的角色塑造,确實配得上高達9.4的豆瓣評分。
雖然影片和女性主義題材有關,但在表達方式上并非就事論事、生硬刻闆,更不會博同情和裝可憐,而是舉重若輕、點到為止。就連令人窒息的家暴場面,影片都作了戲劇化處理,看似輕松随意,實則沉重壓抑,再配上愛意滿滿的歌詞,營造出滑稽荒謬的氛圍。
這使我聯想到《周處除三害》中的某個片段,慈眉善目的尊者和他的信徒們前一秒還在宣揚“愛是上天賜給我們最好的禮物”,後一秒就對戳穿他們底細的陳桂林拔刀相向,沒有絲毫猶豫。而且影片中最血腥、最暴力的場面同樣配的是旋律優美、充滿愛意的歌曲,讓人疹得慌。
盡管影片中的母親和女兒在愛情上都走了彎路,但她們在生活中惺惺相惜,互為彼此堅強的後盾。别看母親平時忍氣吞聲,被父親暴打,被别人輕視,但為了女兒将來的幸福,她也不惜铤而走險,用暴力的方法去解決未來的“隐患”,堅決避免女兒被渣男欺負,步自己後塵。
站在女兒的立場,她從小看着母親被父親随意打罵,既心疼,又無奈,偶爾忍不住還會質疑母親軟弱無能,自輕自賤。和從早忙到晚的母親相比,她至少沒被父親當作男人,盡管她既沒有獨立的房間(一直和兩個弟弟擠在同一間屋),也沒有更多受教育的機會(很早就辍學打工,貼補家用)。
站在母親的立場,她就是典型的工具人,除了操持家務、打好幾份工掙錢,還得經常忍受丈夫的辱罵和毆打。但她從不在孩子面前抱怨,也不作過多解釋,默默用行動表達自己對孩子的關心和鼓勵。
直到女兒無意間發現了母親的“秘密”,才了解到母親的苦衷和信念。在影片結尾部分,女兒毫不猶豫地把選票遞到母親手上,既表示她對母親的認可和鼓勵,也暗示母女之間達成了真正的和解。
和同類型國産片《出走的決心》相比,這位意大利母親的出走明顯更富有懸念和戲劇性。你以為她努力攢錢、精心打扮,隻是為了和以前的戀人私奔,但實際情況卻是,她想穿着體面地前往投票站,行使來之不易的選舉權。這應該算是影片唯一的反轉,比片頭那個突兀的巴掌,更讓我出乎意料。
記得英國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寫過一本書,書名是《一間隻屬于自己的房間》。她針對女性面臨的生存困境和社會偏見,提出女性要認清現狀,獨立思考,發揮出最大優勢和創造力,成就自我。當然書中所指的房間不一定具有實體結構,也可以是某種抽象的東西,比如獨立的空間或者經濟收入。
影片中的母親和女兒顯然并沒有獨屬于自己的物理空間,她們的領地意識甚至還不如家中那幾個男人。父親可以随意虐待母親,但卻不能忍受外人輕視和使喚她。兩個小兒子一聽到爺爺去世和姐姐訂婚,首先想到的就是房間可以騰出來,留給自己用。
但她們的掙錢意識不比男人差,掙錢能力也不比男人弱,并且她們互為彼此的鏡子——母親從女兒身上看到的是自己的過去,而女兒從母親身上看到的卻是自己的未來。
這樣的“過去”和“未來”隻會讓她們害怕,無意中成為她們突破家庭束縛的動力。母親勇敢地邁出了第一步,走出家門,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在争取更多自由空間的同時,也為女兒作出了榜樣。
影片在細節刻畫上可以說相當出彩,除了細膩生動地描述母女之間的情感糾葛,還通過不同階層人物的外貌特征、生活起居、社會禮儀,直觀形象地展現上流階層的富足和底層人民的窘迫,增強了影片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導演、主演、編劇都是寶拉·柯特萊西。作為女性創作者,她沒有講述輕松浪漫的愛情故事,而是選擇了更為艱難深刻、更容易引起争議的主題去為女性發聲。并且影片選擇在三八婦女節當天上映,也許是想送給女性觀衆一份非常珍貴而又難忘的禮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