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看了只在院线上映22天的神作《风流一代》以后,对制作团队在节约拍摄成本方面的努力感佩不已,整部影片除了最后一小部分是补拍的以外,其余内容都来自于贾导以前拍电影的素材。

影片就像一锅东拼西凑的大杂烩,没有连贯的剧情和完整的台词,从头到尾都是碎片化的镜头语言,什么都想展示一下,但又什么都没展示清楚,可想而知观影体验有多差了。

我离开电影院时,一直在纠结是自己审美能力跟不上,还是这种电影原本就停留在自嗨的层面,不需要讨好我们这些普通观众——你爱看不看,反正总有人懂我。

幸好影片的豆瓣评分很低,网上也有不少批评的声音,让我不再纠结自己的审美能力。但今年连续看了好几部国内外大片以后,我又开始怀疑起豆瓣评分来,总感觉它的公信力在下降,“水分”在增加,某些高分影片的观影体验实在不敢恭维,还不如那些评分低的影片。

最典型的要属英国影片《初步举证》,豆瓣评分高达9.5,网上好评如潮,院线排片也给力。我就看的是黄金时段的场次,放映厅很大,观众也比较多。

按照我以往的习惯,在观影之前保持大脑真空,不看预告片,不预习剧情,仅凭院线和豆瓣的高评分购票入场。影片刚开场的时候,我完全没搞清楚状况,以为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是出于剧情需要的序幕而已,真正精彩的部分还在后面。

直到半个小时过去,舞台还是那个舞台,演员还是那个演员,大银幕上并没有出现更多的场景和人物。那个女演员也非常辛苦,不仅在舞台上自说自话,还不时根据剧情需要穿脱衣服,或者挪动桌椅板凳。

反应迟钝的我逐渐醒悟到这部所谓的剧情片不过是一个人表演的“脱口秀”而已,并非“正常”电影。和旧素材拼凑出来的《风流一代》一样,这种现场录播的单人话剧也让我困惑什么是真正的电影。

像这种场景固定的独白类话剧,尤其考验观众的听力和专注力——女演员一人包揽多个角色,还有不少法庭辩论的戏码,精力稍微不集中,就分不清楚谁是谁了。毕竟和那些有场景转换和人物互动的普通影片相比,前者很难给观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沉浸感和代入感。

老实说,我并不怎么习惯这种主题沉重、内容繁杂的“脱口秀”表演,单调、枯燥又费脑子。如果相同题材拍成多场景、多人物的普通剧情片,应该比这种独角戏更容易理解,也更有看头。

在整个观影过程中,坐在我旁边的人不是看手机,就是不停变换坐姿,想必和我一样,不太适应这种舞台独角戏。但大家还是很尊重这部电影,没有人中途离开。

我不得不承认片中的女演员是真正的实力派,一个人就贡献了长达100多分钟的精彩表演。她表情丰富,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的表达顺畅流利,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作为个人,她在话剧表演上相当成功。但作为电影,这种以单一个人、单一场景演绎故事情节的创作手法除了节约拍摄成本,在视听元素的丰富度和叙事效果方面完全不能和普通影片相提并论。

并且作为法律题材的作品,仅凭一方的说辞去描述案情的前因后果,既不全面,也不客观。特别是法庭辩论最忌讳只听一面之词,由一个人代替那么多角色(原告、被告、法官、律师、证人等)来演绎审案过程,观众看着累不说,剧情也缺乏可信度和说服力。

在这个注意力越来越稀缺的时代,不少脑科学专家担心我们长期使用电子产品接收过多“短平快”的内容,会出现专注力下降、记忆衰退之类的认知问题。但从《初步举证》在电影市场上受欢迎的程度来看,专家们的悲观预测暂时还无法兑现。毕竟要把那么长、那么单调的独白戏看完、看懂,不集中注意力肯定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