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我在選擇影片上有足夠耐心,很容易就錯過這部排片場次少得可憐的優秀作品——墨西哥導演阿隆索·帕拉西奧斯自編自導的《廚房》。估計是片名過于普通平凡,背景單調、中規中矩的宣傳海報也缺乏亮點,不怎麼吸引眼球。
我前幾天為了看這部電影,坐地鐵穿越了大半個城市——當天隻有一家影院在排片,而且是唯一的下午場。幸好觀衆并不少,給了這家影院繼續放映這部冷門影片的信心。畢竟電影再好,也離不開觀衆真金白銀的支持啊。
和意大利電影《還有明天》一樣,《廚房》也是以黑白色調為主的社會題材劇情片。雖然後者的畫面色彩不夠豐富鮮亮,但在追求視聽效果方面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給人很強的代入感和沉浸感。
别看影片的主要場景除了廚房就是餐廳,但表達的主題相當複雜,涉及種族歧視、非法移民、階級分化、資本剝削等諸多層面的問題——影片取材于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戲劇作品,這些問題在當時算是敏感度比較高的熱點話題,直到現在也談不上過時,容易引起觀衆共鳴。
為了拉近影片和我之間的距離,我不想考慮那麼多複雜、深刻的内涵,幹脆把它當作職場劇來欣賞。就像《編輯部的故事》、《急診室的故事》一樣,不同職場環境發生的故事,無論國内國外都有一定的代表性。
如果一個人長期工作在自由度偏低、空間相對封閉和空氣污染指數較高的環境,老闆比較刻薄,認錢不認人,給員工提供的薪資待遇非常一般,就算沒有種族歧視和非法移民之類的問題,這個工作本身也是有問題的,擱哪兒都一樣。
并且工作時間越長,這個人的精神和生理受到的負面影響越大,各種職業病自然會找上門來。一般而言,偏顯性的疾病還比較容易被發現和控制,但像抑郁症之類偏隐性的疾病就經常被誤認為是個人的性格問題,甚至當事人自己也意識不到早已患病——要是不及時就醫或者盡快脫離“有毒”環境,情況隻會越來越嚴重,不是傷害自己,就是傷害别人。
影片講述的廚房故事,大概就屬于這種情況。盡管片中少不了有烹饪食物的鏡頭,但因為是黑白畫面,并不會對激發食欲有太多幫助,我的注意力始終還是集中在進出廚房的人身上(導演真是用心良苦,單調的色彩确實能夠避免觀衆“分心”)。
影片中的人物比較複雜,他們之間價值觀的差異,比膚色的差異還大。不管是後台的廚師還是前台的服務員都來自社會底層,長期在同一個屋檐下工作,避免不了會産生矛盾和沖突,再加上工作強度大,節奏緊張,一旦有人情緒失控,很容易做出不理智的事情。
像片中的男主,脾氣火爆,一點就燃,和前額葉受損的病人沒多大區别。他愛憎分明,對白人男同事充滿惡意,對白人女同事倒是充滿好感,甚至在不完全了解對方的情況下,付出了全部感情和存款,還一度被老闆懷疑偷了收銀機裡的錢,落到人财兩空,連工作都保不住的地步。
和《還有明天》中忍受家暴的女主不同,影片中沒有絕對的受害者。就連充滿神經質的男主,雖然被白人女友“背叛”(用他給的錢堕胎),被老闆當作小偷,被白人同事暴打,但自己也是麻煩制造者——大鬧廚房和餐廳,把大家的飯碗摔得稀碎。
他這種發洩不良情緒的方式,看起一時爽,後果其實很嚴重,不僅毀了自己和餐廳,還得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即便影片是開放式結尾,對男主最後的人生結局,并沒有作過多交代,我們也不難想象餐廳老闆會讓他付出怎樣的代價。
除了驚豔的視聽語言,影片在情節編排、叙事手法上也有值得稱道的地方。影片用初來乍到的墨西哥女孩兒作引子,牽連出一系列和廚房有關的場景、人物。從她的視角去看待廚房裡發生的事情,沒有高高在上的道德評判,隻是以平等平和的态度去展現廚房裡的矛盾和沖突。
影片中還有不少誇張的情節。比如可樂機出了問題,可樂不斷地溢出來,大家忙于手頭上的工作,根本不在意地上流淌的可樂,甚至還一時興起,在主廚的帶領下,引吭高歌。
又比如一身油污的男主在摔壞訂單傳送機以後,老闆把它從地上撿起來,放回原位。這個機器居然起死回生,重新開始“工作”,綠色指示燈閃閃發光。連男主都被綠光籠罩,露出難以捉摸的表情。不知道是後悔自己摔得不夠徹底,還是後悔自己一時沖動造成無法估量的後果?
如果就事論事的話,影片給我最直觀的啟示莫過于沖動是魔鬼,害人又害己。畢竟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十之八九,遇到有毒有害的環境最好盡快遠離,别等到把自己拖出病來。而且千萬不要低估環境的力量,以為自己能戰勝環境,不然隻會得到更多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