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8分。前半部分能給10分,後半部分隻能給6分。綜合7.5,編劇和導演都是校友,都是姑娘。+0.5的緻敬分數,respect!

編劇的碩士畢業劇本,金字獎最佳長片。導演的視聽也很棒,演員選角非常好。女主演的演技爆表,陳大力和毛毛父母的演技也在線。前半部分看到熱淚盈眶,因為太真實了,跟我自己太像了。市儈膚淺又暴力的父親+校園中惡心的霸淩,完全是我本人的童年。下崗潮背景下一大批工人最後的榮耀與掙紮,面粉廠隐喻的物質充盈與精神匮乏的對比。眼中失去光芒的毛毛母親和被時代和社會規訓後可憎的父親面孔,校園霸淩體現出最真實的人性之惡。這些東西都讓我如芒在背、如粳在喉。但是後半部分劇情發展太過于松散,主線已經模糊,影片時空切換有失控的感覺。片尾後的彩蛋片段完全是狗尾續貂。

關于主題最大的缺點是對叛逆内容表現的匮乏——孩子的叛逆和反抗,不應該隻具象化與對所謂“美”的追求。“美”這個概念雖然具有象征意義,但是太過于窄化。父權和制度規訓與壓制的并不僅僅是“審美”,而是所有自由的精神。孩子對“美”的追求已經類似于某種偏執,雖然這種反抗在銀幕中具象化為不穿校服、自己縫裙子等等無可厚非,但實在是太過于狹窄。孩子對“美”的追求,可能來源于人之天性,但在銀幕中似乎完全來源于電視中的維密走秀和裁縫鋪裡的ME雜志,這些并不能完全涵蓋真正“美”的意義。更不能代表所有“自由的精神”,要知道,電影中毛毛對所謂“美”的偏執,本質上也是西方資本主義的規訓。這就讓主題降了一個層次,真正自由的精神不應該僅僅隻是審美,還有對正義、真理、真愛等等所有理想主義的渴望與追逐。而這些,正是父親和社會制度規訓下不允許出現的東西。對父權和制度暴力壓制的叛逆和反抗,才應該是文本更加深刻和本質的主題。

但總體來說說已經很棒。另外,銀幕中其實并置了幾對耐人尋味的父輩與子輩的關系——毛毛與父母、陳大力與父親、陶藍藍與父親和趙大奔與母親。這其中複雜的關系對比與隐喻其實飽含深意,值得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