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紀錄片的作者是從看起來超級理性的消費者角度來分析各個品牌的。從局外人的角度帶領觀衆感受一下為什麼有人會對品牌這麼崇拜,為什麼會有人為了一個品牌的産品瘋狂,甚至被品牌主導了人生的悲喜。為什麼說作者是“看起來超級理性的消費者呢”?因為我并不相信他會一直保持這樣的超級理性,他目前的理性是對這些所謂的昂貴的奢侈品品牌的,但是不排除某一天他會被某個價格實惠又具有魅力的品牌吸引。在選擇軟飲料的時候會不自覺地選擇可口可樂嗎?在吃快餐的時候會不自覺地選擇麥當勞嗎?喝咖啡的時候會不自覺走進星巴克嗎?2011年的紀錄片,現在講述者有換電腦和手機嗎?

最優秀的品牌,不僅僅是品牌,是價值觀是信仰,有儀式有實踐,從個人到社群,從各個角度包裹了消費者的人生,将目标用戶從僅僅的産品導向沉澱成虔誠的朝拜者。蘋果和Google永無止境的創新吸引了大量特立獨行的年輕人,産品背後是他們對自我的定義。那些昂貴的時尚奢侈品最直接帶來的是給予普通人自信,是攀比,是虛榮,是人們一邊厭惡一邊追求的事物。

每個人都喜歡将自己融入偉大的事物,或者是科技,或者是時尚,或者是潮流,或者是理念。

第二集視頻中對奢侈品品牌商品和收益的金字塔體系,讓人一邊感慨真實一邊覺得嘲諷。金字塔最底部是奢侈品品牌收益的最廣泛來源,是他們打造出來專門出售給大衆的東西——香水、錢包、腰帶、圍巾——大衆咬咬牙勉強可以買來撐面子的東西。金字塔的頂端産品用來創造品牌形象和榮譽,金字塔剩下的部分可以用來開發并變現。大衆買來奢侈品品牌的工廠貼标貨,其實是成本最低,利潤最高的東西,這部分利潤讓品牌有資本去打造更能凸顯品牌價值的産品。普通消費者滿足了虛榮心,品牌也獲益去進一步提升品牌價值,的确是雙赢。不過需要注意,普通消費者其實并不是繳納智商稅,根據生物心理學的研究,人無法做出理性的決斷,每個選擇都是感性的選擇,當你決定買奢侈品的時候,你的消費讓你得到了某種滿足,這種讓你開心的滿足其實并沒有錯。部分超級理性的人倒也沒有必要為此非議,他們肯定也有不理想消費的時候,領域不同罷了。

食品品牌有專門強調全球化和本地化同時進行,也有提及部分消費者對星巴克這種“咖啡壟斷企業”的投訴。強大的品牌的确會侵占很多地方特色品牌的生存空間。人們是懶惰的,喜歡快速做出不用經過大腦的決策,這種全球品牌給了他們這樣的可能性。

紀錄片裡面專門有提及人腦核磁共振成像的部分,生物心理學有講到人們的情緒情感會在大腦中反應,大腦成像會幫助研究者更深刻了解某些刺激帶來的人腦的變化,隻是這種研究成本太高,所以并沒有被廣泛采用,紀錄片中也隻是找了幾位被試參與調查。

這個紀錄片完全不需要用太多精力來看,如果隻是對品牌感興趣的話,可以簡單看看。因為講述者自己并沒有品牌學習的背景,他帶着一個超級理性的消費者的傲慢來審視所有品牌,不免有些偏頗,很難認識到這些品牌的偉大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