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分:B7.2,維持四星。
前言:
兩年前剛出的時候在電腦上看了。那時候隻覺得一般般,有些尴尬蹩腳,紀實和戲谑都不甚自然,更别提被理想主義精神打動了。
正值資料館發布本片加紀錄片活動,而我無奈沒搶到票,憤懑之餘拿出此片一探究竟。當時閱片量十幾,如今以影迷的眼光重看是否會有所改觀。
觀感:
這次不但祛魅了,也理解了影片的架構和表達方式。應該說想法不錯,表達方式則是夾雜着不足和可圈可點之處,總之還不夠純熟,但放在中國當代電影背景下着實是一部佳作。

開始依舊進入不了影片,無法認同。認為不僅沒有客觀的紀實,亦沒有好萊塢造夢那樣的影像魔力,從配樂到叙事都顯出一種自以為是、自我感動,實則虛僞做作。初看時完全沒注意到所謂的鏡頭晃,這次則更發覺影片的剪輯-不知出于何故-過于頻繁。
而方言男讀現代詩,已經完全淪為俗套了。更何況近乎是強加的,突然在叙事中插入一段古典樂和散文化的蒙太奇剪影,十分割裂。頻繁出現的古典或煽情音樂也不見得讨巧。

前半部是純粹現實的-奇迹缺席-反神話的,而最後則是宣告了理想主義的英雄般勝利。堂吉诃德發現了他的驢子,至于夢境中的高曝光洞穴奇景,宛如《布米叔叔》。最後宛如《生命之樹》、《蛇之擁抱》的鏡頭加分。
動不動就從理想猛然拽到個人情感遭遇,從宇宙萬物回到個人倫理。最後也是從向外尋求外星人回歸到自身意義的哲學叩問,從向外尋求謎底到回到自身。但結尾還是有些降格的說教,拆穿了謎題還要來一段升華。主旨就止于科學和人文找到了交彙,回溯到情感和思想的真實。

主角是一個嚴肅的理想主義者,不合時宜的科學主義者。台詞語調始覺生硬不自然,有虛假的學究氣做派。唯一試圖理解人物的方式是把理想換成我對哲學和電影的執着和癡迷。我清楚地知道一個民哲除了受到鄙夷還有種種不甘。
而民科的視角(當科學成為信仰)和世俗婦女兩個人互成映襯,每個人物都鮮活生動。恰恰是理想和現實的這重張力塑造了影片的基調。

關于電影對理想主義和社會現實這老掉牙的重談,我認為對cliche的戲訪仍舊是cliche。
對神經質的戲谑和贊揚,本質上是缺乏執着的信仰,才會借助所謂理想來說事。導演就是看中了噱頭才理想加身,最終成名後還不是自己搞起了粉絲團又和黃璐在一起了。

至于本片是不是真的低成本我不知道,但至少指出了一條創作的道路-即便不夠成熟也不夠精純。
唯一好奇的是群演如何表演的,有沒有嚴格的台詞,這要等看紀錄片了。
影片本不應擔此浩大聲譽的,但正因為國内這樣的電影太少了,或許得到認可也不失為一件好事。
ps.看完後到外面冒着大雨跑了兩圈,電影場景立馬鮮活起來。
維度 ★(1-10)
個人感受(觀看價值) 7.1
思想/社會/曆史/時代價值 7.2
叙事水平(文學/文本價值) 6.9
技術完成度/美學創新(視聽效果) 6.6
選角/表演/場景 8.0
25.8.12投影儀
我的影評合集:Aleph-我的影評
寫在後面:再反思:
影評已經出現許多問題了,需要沉澱思考下。
1用詞不當,一方面是對術語缺乏細緻深入的考察估量,往往陷入對術語和陳詞濫調的堆砌中。趨于模式化的評估,無節制但表面化的對比遷移,陷入少數套話的重複以及自我表達的反複。觀影作為投射和再現我生命經驗的鏡子并沒有錯,但應當延展生命尺度、激活生命力量,感受力不能退位。
2另一方面則是文學藝術修養不夠,遣詞造句的能力太弱;且哲學知識的積澱不足,文字毫無思想之魅,缺乏角度新穎的深刻洞見。
3觀感和情緒的輸出偏多,還夾雜着過度主觀化的形容詞。其次,觀念過于瑣碎,也是出于量産而不重質的态度。
4輸出大于輸入,觀影壓過了閱讀,也就陷入了這樣盲目的困境。影評淪為廉價的生産。
25.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