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邊的錯誤”算是拍得不錯的了,就是小說的犀利确實是過不了吧。敏感點都改了,但是改的還不錯。

小說給我的感覺就很“餘華”,是那種手術刀切開皮膚把組織露出來的精确和殘忍。一個瘋子能逼瘋所有人,而從社會到體制到法律都不能拿瘋子如何,隻有一個目睹了全程看着一個個人被這一場意外逼瘋的警察用自己瘋狂的正義祭天才能結束這場瘋子引發的荒謬。

小說裡馬哲的感覺更純粹,餘華是愛這個角色的,他被不得不看着鮮活生命的消散而困在這個瘋子的夢魇中,純粹且正義到隻有殺了瘋子才行。所以小說裡馬哲的視角更偏向于“這個世界是瘋的,隻有我能糾正它。”

但是電影是不敢這麼拍的,電影還是馬哲的視角,但拍出的感受更傾向于“這個世界挺正常,大家都有無奈,隻是我承受不住了我要瘋了。”

但是電影改的好的部分是細化了幾個配角的癫狂線索,探究了馬哲瘋的過程,可惜得是馬哲原本就有些幻想症這一點,比起小說裡這個人物的純粹,落了下乘。

電影的馬哲更加世俗氣,幻想更多的是功勳,顯得更加功利虛僞,但這個版本的馬哲也還算诠釋得很飽滿就是了。

另外,餘華在寫這個瘋子的筆觸對瘋子有一種飽滿的同情,電影也沒有這個。

偏執純粹的作品确實很難完全用電影呈現出來,隻能說這部電影是改編成了不錯的人文懸疑,但失了犀利的諷刺和純粹的感受正義,有種意味朦胧的現實谄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