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芭比》這部電影最近席卷北美,創下女導演史上最高票房紀錄。在豆瓣口碑也很好(目前打到 8.7)。它用一種很聰明的方式溫柔嘲諷了父權制,探讨「女性如何成為自己」的議題。看起來吵吵鬧鬧,實則動中有靜。比如芭比第一次流淚的場景,很多人都說自己看哭了。芭比來到人類世界後,看到了第一個真實存在的老年女性,并由衷贊美她。- 芭比:「你真美」- 老奶奶:「我知道」- 芭比(含淚微笑)
...
在早期剪輯時,曾有人建議導演 Greta Gerwig删掉這一幕。因為「它上去很廢,即使删掉也不影響故事發展」。但 Gerwig 拒絕了。她認為「長椅上的老婦人」這一幕是電影的核心。「如果把這一幕剪掉,我就不知道為什麼要拍這部電影」。這是一個重要的時刻。因為芭比的女性成長之旅,就從這條長椅上開始。01「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廈崩塌」電影一開頭就向我們描述了芭比娃娃所生活的世界:粉色夢幻的 Barbieland(芭比樂園)。芭比樂園是父權制社會(剔除生殖要素和性暴力後)的鏡像諷刺:在這裡,芭比(女)們是第一性,肯(男)們是第二性。▨芭比擔任了社會系統内的各種要職:法官、醫生、律師、建築工人。她們還擁有壓倒性的私有财産(住宅、汽車)。▨但肯隻負責「守衛」沙灘,并為争奪芭比的關注而互相「雄競」。官方甚至沒有關于「肯住在哪兒」的信息,他們很可能沒有财産,也不會掙錢。但這不重要。隻有依附于芭比而存在時,肯的存在才有意義。芭比 is everything,但肯 is just 肯(芭比可以成為任何人,但肯不必)。
...

一切如塑料童話般美好,但如果我會死——

在一場舞會中,羅比飾演的「最受歡迎的刻闆芭比」突然想到了死亡。這讓周圍的芭比們很震驚——你怎麼「能」想到這麼負面的東西?它暗示了芭比樂園的另一層規則:芭比們永遠被愛,但這種愛是虛僞的,它附加了無數的刻闆條件。比如白、瘦、美,擁有完美适配高跟鞋的拱形足,總是快樂、可愛、熱情洋溢,具備無可指摘的宜人性。為啥芭比會突然想到「死」?在她察覺「死亡」的前一晚,肯摔了個大跟鬥,被送進醫院「搶救」——這可能觸發了芭比對于死亡的第一次真正思考:如果我會死——▨我還要每天戴上快樂假面,對所有人展露 8 顆牙齒的标準微笑嗎?▨我不可以抑郁、低落嗎?▨我還是要香香的、美美的,穿着高跟鞋,維持沒有橘皮組織的外貌嗎?▨我真的要每天晚上都唱歌跳舞舉辦芭比派對嗎?▨What was I made for?我這麼完美,卻是别人的精緻玩物,所以我來到這世上有什麼意義?

...
我們想要活得有意義,卻突然内心空洞地發現:自己身處的生活、工作、社交活動以「毫無意義的教條方式」被構建。就像那句歌詞,「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廈崩塌。一萬匹脫缰的馬,在他腦海中奔跑」。與外部施加的壓力不同,存在主義危機是一種内部沖突,是一個看起來過得好的人,也有可能遭遇的身份危機。當她想到「活着」這件事時,她感到生命缺乏意義,或對自己究竟有什麼價值感到困惑。存在主義危機伴随着焦慮,可能會擾亂日常生活正常功能,導緻抑郁。然而,這種存在主義危機感并非隻有壞處。它能夠開啟心理學家榮格所定義的「自性化(individualization)」之路。也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洛·梅所說的,「通向人的内心世界的核心線索」。芭比的心中冒出了「關于存在的焦慮」。這将促使她尋找真正的自己想要什麼,從而發展為一個「全人」,變得完整和真實。02「所有女性的身體裡,都有一匹野狼」象征虛假的高跟鞋 VS 進入真實世界的平底鞋,你選哪個?
...
「怪」芭比早就揭示了答案:你看似有選擇,實則沒有。因為女性一旦開啟了自性化的道路,嘗過了自由的感覺,就不會想要回到過去。羅比是一個見過真實世界的芭比,她對「父權制洗腦」免疫,就是因為她已經嘗過了「真實」的感覺,哪怕這樣需要付出痛苦的代價。這也是出走的農村姑娘劉小樣說的:我甯可痛苦,也不要麻木。我不要我什麼都不知道,卻感到滿足。
...
▷《我叫劉小樣》看這部電影時,我一直想起榮格心理分析師 Clarissa Pinkola Estés 的那個美妙比喻:「所有女性的身體裡都有一匹野狼」。即便她看起來溫順無害,踮着腳走路,把頭發梳成公主的模樣,她的心裡也會存有野性的呼喚。因為「她」象征我們的原始欲望。是剝離所有創傷、痛苦和束縛之前,女性本來的樣子。「我們可以在黑暗中感受它,卻未必能在光明中看清它」。在某些時候,女性可能因為混沌和無知與她失聯,也可能在父權制的誘惑和規訓中将她殺死。「但如果女性在失去她之後又重新找到了她,那就會永遠跟她待在一起,甚至不惜為她拼死搏鬥。因為我們終于明白,隻有她,才能讓我們保有蓬勃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
▷《末路狂花》03「拯救」芭比的女性主義聯盟為什麼「長椅上的老婦人」這一幕,如此重要?Gerwig 在采訪中說:「我太喜歡那個場景了。一位老婦人如此溫和,如此不受迫。一個慈愛的老奶奶(母親、祖母等年長女性)看着你說:你做得很好。這就是我需要的,也是我想給予其他人的東西」。在曆史上諸多童話和精神符号中,「年邁老妪」這種形象具有十分典型的象征意義——滋養本能與天性源泉。她沒有年齡,因為她超越了年齡。她們是先知,知道一切跟女性相關的事情,能夠敏銳地感覺到未來的波動,也能在精神層面上給予指引(Estés,1996)。電影中先後出現的兩位年長女性,都在助推芭比「成為自己」的旅程中,扮演了這一意象:1. 創作芭比的女性 Ruth Handler:無條件的母愛 & 精神向導
...
Ruth 對芭比說:我在創造你的時候,對你是沒有要求的。你成為自己就好了,如果你想變成人類,不用經過我的允許。母親們總是呆在原地,是為了讓孩子們看到自己已經走了多遠。但我有義務告訴你,成為人類可能面臨什麼後果。允許(而不放任)孩子做自己,提醒前面可能有什麼危險,并讓她為自己承擔責任。這已經是「足夠好的媽媽」。2. 長椅上的老奶奶:女性群體之間的看見、承認、聯結
...
到了電影結尾,芭比決定踏上英雄之旅。在成為自己的路上,包括母親、長椅老奶奶、芭比樂園的姐妹、真實世界母女(葛洛莉亞和薩莎)和艾倫在内的女性主義力量,都曾助她一臂之力。「成為自己」是可怕且令人膽寒的。因為人們常常「甯可做幸福的奴隸,也不願做需要承擔責任的自由人」(陀思妥耶夫斯基)。芭比選擇了向死而生,因為擁有死亡的那一刻,生命也開始有了意義。是死亡焦慮「拯救」了芭比。但芭比不是一個人。????死亡會毀滅我們,但「死亡的意識」卻能拯救我們——歐文·亞隆作者:江湖邊責編:kuma封面:《芭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