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7.0?
暫且打三分,需要有機會大銀幕重溫。
第二部蔡明亮。
中間睡了接着看,觀感并不強烈,時而有點共鳴。
按理說應該很欣賞的風格,但僅僅能認可但卻無法沉浸其中沉心靜觀,沒有很能get到情感氛圍。
被劇情簡介吸引而來,但卻沒看到“情節”。從開場四分鐘的固定長鏡頭都結尾兩個人觀望的靜默長鏡頭,始終沒能走進其中。
先前隻看過他的處女作《青少年哪吒》-那還有我比較青睐的侯孝賢式的欲望和情動。但本片則更加“純粹”或風格化,沒有對白亦沒有畫外音-最長的獨白竟然是對鏡頭誦讀《滿江紅》-采用源于影像的語言,由場面調度書寫人物内心的方式。
紀錄片式的日常場景捕捉,清一色“信息量極少的”、幾近靜止和靜默的固定機位長鏡頭,彼此平行拼接建立一種蒙太奇式的邏輯-叙事關聯。
影片多次基調轉變發生于場景,在現代建築和殘破的屋舍之間,在大都市和荒野之間。或許趨近于裝置藝術,有些取景/布景不僅在物理上靜止-更缺乏真實和鮮活性,讓人感到有些生硬和僵死的感覺。
ps.最大的問題在于,能用一個畫面/固定鏡頭講清楚的事情,究竟選擇五秒鐘還是五分鐘?後者真的有更大的力量嗎?
維度 ★(1-10)
個人感受(觀看價值) 6.9
叙事水平(文學/文本價值) 6.5
技術完成度/美學創新(視聽效果) 7.3
選角/表演/場景 7.4
25.8.11
我的影評合集:Aleph-我的影評
初看觀感和簡評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全面深度分析《德意志零年》
評分:A-8.3背景、主題與叙事羅西裡尼“戰後三部曲”之末,和系列作品前兩部略有不同,影片選擇德意志民族作為聚焦點-而且不帶有任何審判意味,因為不是直接描繪戰争和納粹的暴行,而是仍以一個家庭日常生活作為切口-甚至是一個孩子的遭遇-折 ...
評析-意大利新現實主義的開山之作
B+7.6簡評:看的第一部羅西裡尼,受到巴贊的直接推薦。中規中矩、有闆有眼的影史佳作,今天看來沒有顯著缺憾,卻難以看到真正的創新。曆史價值不亞于藝術價值。雖然有明顯的劇情和制作,未擺脫情節劇的刻闆程式;但需要承認在其略顯機械的結構編 ...
政治與新浪潮
評分:B7.5,三星半。此類紀錄片不能用一般的藝術價值去衡量,至少應當在曆史和政治性方面給予考量,在對觀衆的感染力和沖擊力方面予以考量。(找不到好片了,于是接着昨天的《戰争終了》看此片。)關于政治:對曆史和政治背景-越戰-依然所知寥 ...
生平簡介:讓·維果(1905-1934),享年29歲,創作生涯僅其在世的最後4年。詩意現實主義代表人物,啟發法國新浪潮的燈塔。以下簡單介紹其四部作品,并先以一部關于他的紀錄片作為導引。我們時代的電影人:讓維果(1964)評分:B-由 ...
劄記
評分:B-由于讓·維果逝世過早、影像資料過少,隻能求諸相關人士的采訪,在生平的回顧的同時插入其電影段落作為補充。(集中講述兩部叙事片)作為背景資料擴展了解有幫助,但幹貨不多。梅爾維爾任其副導演。其父作為政治犯死于監獄、這段早年經曆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