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最字面、最好的那種文學改編電影。不過,這種改編的前提是原著并非一流作品;通靈版那一段在小說裡絕不會讓人看哭,不是嗎?類似有趣的是,原作似乎比電影還要“電影化”(而且更普通地“自然”,更少驚奇:多麼好玩,這既是出于低俗小說、又同時也是出于某種高貴文學寫作的氣質);但神秘之處在于,恰恰是這裡相比之下的“空虛之處”——PTA所做的減法,包括他删去的那一整條賭場故事線(那在原作中是一個巨大的buildup)——使電影帶有了某種真實的靈魂,呼吸的餘地,讓像第一個場景(片名字幕出現之前)Doc送Shasta走上街道的瞬間中那樣在我們耳邊湧動的世界聲音得以穿過的空間。我多麼希望能看到更多這樣的改編電影。

另外,講講配樂。綠木似乎把他與PTA合作的項目都構想得很宏大,構想成某種整體性嚴肅音樂作品,時代性的流行歌曲、氛圍性電子樂和管弦樂這樣充滿對比活力的不同素材無縫流動、互相精緻地連接,形成基本上貫穿全片的配樂之輕紗,與電影有機地融合為一體;他擺出如此用心的姿态,俨然Erich Korngold再世!(我需要解釋一下,這麼說并沒有暗示我覺得Korngold寫得好。)巧合的是,在這部電影中,綠木決定使用四五十年代古典好萊塢式風格譜寫音軌中的管弦樂部分(但注意與古典好萊塢不同,在這裡管弦樂基本上用來填充了片中(其它種類音樂沒有覆蓋到的)所有時長);一種懷舊的心理語言,我們聽到在流行音樂劇之外的音樂語境中早已過時卻順着好萊塢配樂家的譜系延續到上世紀中葉的leitmotif結構和浪漫主義的獨奏小提琴抒情樂句(參考:1946年Miklos Rosza配樂的《繡巾蒙面盜》;現在還有幾個配樂家能夠做到他的水平?),等等。無論如何,長話短說,我覺得綠木很難做到寫出不帶有臭味的管弦樂;失敗地的地方可能是一小時50分鐘左右那個Doc和歸來的Shasta在沙發上的部分,音樂可笑至極(後面進入沙灘回憶時取得了某種輕盈,略微好了許多)——多虧了皮沙發天才般的咯吱響聲,這個關鍵場景的效果才被勉強挽救回來。不過這部電影裡運用現成音樂和電音的段落幾乎都非常好,包括也許其實有點過度精細刻意或者莫名其妙的卡點(Doc和檢察官走進大樓裡,音樂放到“It's too late”;結尾送Coy回家,Hope打開門那一刻進入的口琴),也都有一種神奇的感染力——就像開頭不久片名字幕之後那一個長鏡頭的配樂在旁白出現時“古意/笨拙”地突然拉低音量那樣,這是一種低俗,但它帶有無限的美好,哦我多麼喜歡!林奇一定懂得這一點(《内陸帝國》)。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