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八一宣言》發表,一二 · 九抗日救亡運動爆發),奠定了成濑地位的作品令人意外地像一篇D.H.勞倫斯短篇小說那樣柔和但不妥協,在你沒有想到的地方有力地結束(我一直記得讀完《牧師的女兒》那一刻不可描述的感覺)。我愛每一個成濑的女主角,他的電影有一種難以捉摸的方式把她們塑造成浮于曆史甚至整個經驗社會雲層之上的自我意識的海鷗*;這裡,奇異的是所有這些在古老的條件下(可怕地發響的混音,可疑的剪接設備)沒有絲毫失去它們清晰的自己,哪怕這是(像女主角那樣)幾乎很次要、很淡的清晰。我無法解釋為什麼電影裡的鄉村世界那麼美,那麼令人神往(像早期雷諾阿)……奇怪的是,寫了這麼多,我一點也沒有觸及到電影的叙事主線,也沒有觸及它的欲望。這是一部走神的電影。
*(和這部電影沒有關系的插入語)林芙美子的小說(我看過《浮雲》,那是看完電影之後,但我仍然受了極大的感動)也有這樣的氣質,在某些時刻生命的微光使其餘一切都不複存在:自然,就像費裡尼一眼就看見卡薩諾瓦和佩特羅尼烏斯那樣,成濑也找到了他的作家。
筆記(2022.2.5)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天使也許很不錯(筆記:2025.2.28)
+ 很少有一部能脫離音樂(不是吸引注意力的歌曲,而是普遍存在的那些背景配樂)被談論的動畫,我們不一定覺得它寫得好,但它是和作畫類似地位的存在。這部美好的作品也不例外:它使用一種最平凡的符号學,例如簡單的電子樂和鋼琴表示日常氛圍,管弦 ...
筆記(2025.2.7)
侯麥的日期字幕符合于一種小規模叙事(參看萊蒙托夫《瑪麗公爵夫人》),這種日期是自然的,就像我們知道*今天*是星期幾幾号;但對于大部分其它電影來說卻不能這樣寫日期,就像我們不會記得*幾年前*某件事發生于幾月幾日。這造成一種現在時的叙事 ...
筆記(2025.1.11)
1. 在這裡,伴随着朗讀的膠片閃爍斑點被建構為一種自動寫作般的伴奏,和開頭部分晚期小津式精緻的畫面中那些顔色和構圖一樣,都将一種唯美主義體現得淋漓盡緻;我會想起斯特勞布晚年最後幾部(數字攝像的)作品,這和那種飽滿的唯物主義之間有着多 ...
筆記(2024.12.1)
Lacenaire是一個徹底的十九世紀人,或者更應該說,一個十九世紀的幽靈;以後再也不會有這樣活生生的曆史天使了。同時,十九世紀還表現為這樣的一種時間,即,在其中形式總是被發現和講述,但又并不真正在文本上形成具有縱深的“層次”或透視 ...
筆記(2024.7.27)
在電影前半部分,當時間和世界不再被線性地組織(隻是也許有一兩個開口),而是在幾乎任意處蘊含着無限的連接,我們就知道這部作品在拓撲學上比《千與千尋》更進一步;朝這個方向可能最終會到達《夢日記》。但是,一種對象征和意指的(不難理解的)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