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電影《我會好好的》之後,第一個想做的事情就是去查了一下編劇是誰。九人編劇團隊,第一編劇是薛曉路導演。這就對了。因為這個電影的主線劇情有一股很濃郁的八九十年代家庭倫理劇風格。

比如,對趙小滿和趙補金的父女關系的處理上,編劇的思維非常老式。按照電影裡的交代,趙補金在媽媽最後一次搶救時放棄治療,是跟媽媽商量好的。因為媽媽覺得太痛苦了,繼續治療隻是延長她痛苦的時間,并沒有任何治愈的機會。而且媽媽想把錢留給趙小滿上大學。畢竟趙小滿高考六百分。
然而,在趙小滿誤會趙補金不舍得花錢才放棄母親生命的時候,趙補金卻完全不解釋。就聽任已經接到大學通知書的女兒不去讀書,而去跑貨拉拉。剛剛高考的趙小滿應該也就是剛成年,十八或者十九歲左右。趙補金竟然就那麼讓趙小滿一個人開車在外面跑,還睡在車裡。他就是不肯解釋。
這種設置完全不符合正常人的行為邏輯啊。以趙小滿的性格,隻要趙補金認真說了,媽媽想看着你上大學。趙小滿肯定認認真真去上學。好像趙補金完全忘了夫妻倆有多想讓女兒讀書了,讓女兒在他身上發洩情緒比念書還重要嘛嗎?
編劇怎麼解決父女的誤會的呢?就是安排趙小義出現,讓趙小滿作為趙小義的監護人。然後讓趙小義也得一次絕症。讓趙小滿自己親自體會一下為另一個生命負責的感覺,去體會過度搶救隻是為了生者的感情。讓趙小滿自己去簽字放棄趙小義的生命。
于是,趙小滿就能理解父親趙補金了。可以站在趙補金的角度思考了。于是,趙補金突然“長嘴”了,知道給趙小滿解釋了。于是,趙小滿感悟了,于是“長大後我就成了你”。于是父女和解了。
就真的有點不切實際,不符合基本邏輯的的劇情設置啊。死去的母親的“海景房”沒了,趙小義也沒治好,趙小滿大學沒讀上。最後隻落個父女和解。高中畢業的貨拉拉女司機監制寵物殡葬師和失業的前木雕師傅的父女和解就是這個電影最終主題……行叭……

還有電影結尾時,編劇設置牧羊犬和薩摩耶生的小狗狗來給女主趙小滿和女主父親趙補金心理慰藉的這個橋段,與薛曉路另一個電影《吹哨人》結尾男主角出軌與情人一路私奔之後,老婆為了家庭完整還是原諒并接納他的設置,都屬于相同的家庭觀念模式。
趙小義因病去世,趙小滿和父親傷心欲絕。突然,有個中年女士帶着趙小義的私生子三胞胎出現。于是,趙小滿和趙補金覺得趙小義的生命有了延續。父女倆的對趙小義的深深的愛延續到了下一代身上……就不是說這種想法不對,也不是說不能這麼做。而是說,這太古老了。現在年輕一代觀衆很難再共情這種想法了。
薛曉路拍電影很細膩。她尤其擅長對情感的表達。但是,不得不說她的家庭觀念、情感觀念,已經過時了,與現在的年輕觀衆差别過大了。她真的不适合寫劇本。她應該用年輕一代編劇寫劇本,她自己拍電影。而不是反過來:她寫劇本年輕人拍。這麼搞,真的不合适。
編劇的觀念過時了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導演沒入門
大家一直說的“電影感”是啥意思呢?為啥有的電影大家都說不像電影呢?電影語言裡通常是基于畫面、光影、剪輯來表達“意思”。在電影表達中,音樂、背景音或者靜音這些“聲音元素”的使用很重要,甚至有些時候比台詞更重要。之前管虎拍《狗陣》,因 ...
劉芬芳是最能體現導演審美和個人趣味的角色
《借命而生》裡的劉芬芳是最能體現導演審美和個人趣味的角色。從劉芬芳的塑造方法上,能夠看出來導演确實年紀比較大了,品味也停留在舊時代。他不能欣賞劉芬芳這樣的女性角色。劇集裡有個鏡頭表達了主線故事發生的年代,就是有個大廣告牌,上面寫着“ ...
對普通觀衆不太友好
昨天陪朋友一起看的《機動戰士高達:跨時之戰》,之前隻是看人拼過高達模型,完全沒辦法區分那一堆機器人有啥具體區别。隻是從電影觀衆的角度,看這個《跨時之戰》感覺這個電影就是一個“開頭”啊。後面應該還會有後續故事吧。會繼續出電影吧。或者跟 ...
導演不懂留白,也不懂基于行動和畫面叙事
對于電影來說,導演水平決定生死。從主線來說,《怒水西流》的原故事應該還是不錯的。母愛和法律的對沖,孤兒對于家庭的渴望與愛情的對沖,被母親忽視的缺愛女兒心底深處隐藏的渴望和欲望,被父親打到失聰後又被母親溺愛的精神折磨,又或者刑警隊長十 ...
劇情圍繞案件展開就能看下去
昨天晚上看完了四集《黃雀》,内容上是完全圍繞反扒警察進行的,沒有拼接什麼家庭倫理戲、三角戀愛戲。第一集時,看到郭京飛找自己的未婚妻,又看到秦岚空谷幽蘭式的出現,吓了一跳,還以為編劇要讓他倆談戀愛。幸好後面秦岚也是誠心搞事業的,白擔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