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幕上的伯頓最吸引人的是掩藏在男子漢外貌之下的脆弱感,被西方評論家認為最擅長诠釋高智商的厭世者。
“不管理查德·伯頓是把他的情緒埋在痛苦的冷漠之下,還是讓它們爆發出狂野的攻擊,他的許多面具掩蓋了一種不安和懷疑的精神。正是這種破碎的品質,加上他洪亮的嗓音和深邃的藍眼睛,使他成為20世紀後期男性氣質的典範。
他的吸引力因所有的醜聞和酗酒行為而增強,尤其是他與伊麗莎白·泰勒的婚姻風暴,他與她離婚後又再婚。
伯頓揮霍無度,揮霍自己的才能。他一生對金錢的興趣可能與他貧窮的家庭背景有關。他于1925年出生在威爾士的一個礦區,13個孩子中排行第12。他的老師菲利普·伯頓鼓勵了他,幫助他進入牛津大學。或許更重要的是,他為理查德·沃爾特·詹金斯提供了未來的藝名。
在倫敦頗具傳奇色彩的老維克劇院,他曾有過幾部大型莎士比亞作品的演出,但隻拍了五部英國電影。在《埃及豔後》中飾演馬克·安東尼取得突破後,他和麗茲·泰勒一起出演了幾部電影,包括邁克·尼科爾斯的《靈欲春宵》,《馴悍記》,由弗朗哥·澤菲雷利執導。
他與泰勒的關系的戲劇性經常掩蓋了他的巨大的存在和才能,這使得許多平庸的電影值得一看。
盡管他由1952年的電影《斷腸花》開始,一共獲得了7項奧斯卡提名,《聖袍千秋》(1953),《雄霸天下》(1963),《柏林諜影》(1965),《靈欲春宵》(1966),《安妮的一千日》(1969)和《戀馬狂》(1977)——他實際上并沒有獲得該獎。
在他去世前不久,他在邁克爾·雷德福的奧威爾作品改編的《1984》(1984)中表現出色。”
關于利馬斯
“他巧妙而全面地扭轉了局面,最終卻發現自己也被老闆陷害了。
在對對手産生了某種近乎于友好的尊重之後,他最終被迫犧牲了對手。更糟糕的是:真正的惡棍,一個完全不道德的操縱者,竟然是他必須感謝的那個救了他一命的人——盡管他已經自由了,但他自己卻把事情搞得一團糟。一個人道的同情姿态導緻了一次延誤,而這讓他付出了最終的代價。”
《世界報》
來看看彩照裡的《柏林諜影》,這裡還有利馬斯被槍殺時的遠景鏡頭,把殺手入鏡,這是電影裡剪掉的鏡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