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諜影TheSpyWhoCameinfromtheCold(1965)的劇情介紹
1960年代冷戰期間,英國間諜阿列克·利馬斯(理查德·伯頓RichardBurton飾)長年駐守在西柏林從事間諜業務。然而在目睹了潛伏在東德的同事被東德邊防軍射殺後,阿列克回到了英國秘密情報局總部,接受機密的終極任務。為了混入東德,阿列克故意暴露出自己的弱點,甚至是堕落的一面,以便離間東德情報機構的頭目穆恩特(彼得·範·埃克PetervanEyck飾)與手下菲德勒(奧斯卡·威内爾OskarWerner飾)的關系,瓦解其勢力。然而在撲朔迷離的雙面間諜面具下,阿列克漸漸發現自己不過是一枚微不足道的棋子,内心的道德審判和日漸模糊的善惡之分也讓阿列克備受折磨。
本片改編自1963年出版的同名諜報小說。本片共獲獎6次,提名4次,男主角理查德·伯頓更憑借此片榮獲1966年第3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提名。
本片改編自1963年出版的同名諜報小說。本片共獲獎6次,提名4次,男主角理查德·伯頓更憑借此片榮獲1966年第3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提名。
柏林諜影TheSpyWhoCameinfromtheCold(1965)的影評
銀幕上的伯頓最吸引人的是掩藏在男子漢外貌之下的脆弱感,被西方評論家認為最擅長诠釋高智商的厭世者。“不管理查德·伯頓是把他的情緒埋在痛苦的冷漠之下,還是讓它們爆發出狂野的攻擊,他的許多面具掩蓋了一種不安和懷疑的精神。正是這種破碎的品質 ...
開篇2分40秒的長鏡頭,勾勒出重重封鎖下的冷戰世界,也預示了主人公無路可逃下的命運終結。這是一部從攝影到對白都凝結而簡練的間諜影片,陰冷的場景,凄冷的配樂,沉悶的節奏,都與人物的内心世界相映疊。理查德·伯頓在戲尾的大片對白,正是對間諜世界的颠覆和譏諷,揭開了人性中愚昧而陰險的一面。
原著也就那德性,電影也不會好到哪兒去。開場的兩分半長鏡頭,沒啥意思。Richard Burton右眼下的陰影很容易錯看成淚珠。愛情戲份占了三分之一,分明是劇本弱智。死賣力大叔形似但無神。
冗長沉悶。開頭邊界運動長鏡頭場景可能向威爾斯《Touch of Eveil》緻敬。老白男迷之自戀:1)自命清高自以為超凡脫俗看破紅塵個人不過是各種邪惡機器的棋子毫無正義邪惡之分,因此犬儒與虛無 2)無論多一無是處,總有年輕美貌天真的女性飛蛾撲火不顧一切愛上他,此處是個幼稚的英國女共産黨員,被描寫得非常可笑。
8/10。假裝被諜組嫌棄的“孤兒”引敵上鈎的謀劃發展成夾縫求生,女性不再像同時代的007作為炫耀肉體征服的物化花瓶而是可犧牲自我殉情的真愛。冷戰題材的主角從來不是展示高科技的鋼鐵之軀(007、碟中諜),他們會糾結于使命與良知的人性弱點被無限放大。開場斜式推軌、鐵絲網構築了冰冷雲詭的柏林悲秋。
媽的。真他媽的好極了啊。太有味道了。那攝影,黑白畫面...隻想到大俗的“經典”二字,至于故事,氛圍,音樂,Richard Burton,真是每項都把我拿住。結尾我又呼吸急促顫栗着聲淚俱下(有病!)。這種味道是上白個007,碟中碟或十幾羅漢也抵不了的。(另,促使我看這片的原因是wes而不是tin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