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新系列,旨在抛磚引玉,提供評論以外之另一種可能。

作為2020年春節檔為數不多的一點暖意,《囧媽》在上線之後卻并沒有得到一緻好評。

抛開商業争議不提,客觀地講,盡管徐峥在演員和導演的位置上的成長與成就有目共睹,無論是橫向還是縱向,《囧媽》都算不得是一部令人滿意的電影:

混亂無序和支離破碎的情節,前後矛盾甚至無厘頭的人物形象,都大大阻礙了其作為家庭喜劇電影的可看性。

但與此同時,《囧媽》在制作上卻又相當紮實,對多種類型化元素的使用也比前作更加成熟:

CG動物特效,幾場動作戲的處理,配樂的運用,笑果的埋/抖和節奏感,都顯示出了徐峥在《囧媽》上的野心,和實現野心的能力。

由此看來,《囧媽》的問題,很大程度上還是要歸咎于劇本。由成片來看,徐峥和他的編劇團隊,雖然在這一項目上花了相當多的心思,但這些努力并沒有為《囧媽》帶來一個更有效的劇本:

不少有潛力的内容都被略過不提,而可以壓縮的情節卻拖得過長;散亂的情節沒能成功串連為主旨服務,而副線情節和主線的處理,也完全可以再幹練一些。

換句話說,就是該長不長,該短不短;該連不連,該斷不斷。

以下的部分,将試圖通過對《囧媽》上映版本的重述,探讨能否解決劇作上既已存在的問題。當然,提供的答案不一定會比上映版更好,但将是一次對理解《囧媽》創作意圖的嘗試。


...


【主題】

《囧媽》的主題/中心點是什麼?換言之,它的主要矛盾是什麼?

這個問題在第一場戲就已經給出了:控制與擺脫控制。無論是母子關系還是夫妻關系,都是控制的不同反映。《囧媽》的故事和情節,也應該一直圍繞這個命題來展開。主角遭遇的外部矛盾,應該與其内心矛盾形成互文。

但很遺憾地,《囧媽》并沒有做到這一點。部分原因是角色定位不夠明确,部分原因則是情節上的失誤。

就旅途的“強迫”性而言,母子/家庭搭檔的公路片并不鮮見,甚至在喜劇領域裡還非常常見(《房車之旅》《母女大戰》《糾結之旅》《下流祖父》《冒牌家庭》《假期曆險記》),透過觀念對比和旅途奇遇來制造笑料。但在《囧媽》的主題下,旅程的起因就不能僅僅是“親情”家庭牌,因為“親情綁架”這張家庭牌恰恰是要批判的“控制”的表現之一。

因此,與其讓媽媽“誤帶”護照,對伊萬的出現感到驚訝,不如直接改做主觀故意。從媽媽的角度,既已認定兒子不會出現,也就對拿走護照有了情理上的正當性——這也就是控制的本質。從《囧媽》既有的情節來看,伊萬在不知情的狀态下也完全能夠不離隊,笑點也依然成立;

伊萬因為幾顆大白兔奶糖就心軟不走,可以看出是徐峥對倫理道德的妥協,但這樣一來就大大削弱了最終和解的力量(稍後會再提)。這裡完全可以與副線串聯,比如讓郭貼通知他,一個能夠阻止張璐交易暖霸的神秘關鍵人物恰恰也在莫斯科,甚至還(其實并不)是紅星大劇院演出組織方,但媽媽給出聯系方式的條件是伊萬陪到底。這樣莫名其妙的片尾彩蛋也有了鋪墊;

娜塔莎的段落不僅長,而且“男友出軌”與“控制”無關。若将“負氣”改做“出走”,便能與伊萬之間形成對比(而不僅是自認的“敝履”),并在對話中做出對自己命運的主動選擇(而非被動告知)。如果稍後在冰河營救的段落中能夠以“過來人”的身份成為伊萬最終目标的映射,效果或許更好;

伊萬爸爸的“酒後家暴”和媽媽的“隐病不說”,在這一思路下也可以加以改動,形成兩代夫妻關系對“控制”的問答。如爸爸動手是想要控制媽媽私生活,導緻媽媽年輕時理想未實現;媽媽不願告訴伊萬自己生病,也完全可以看做是“控制”子女生活的軟性體現——剝奪子女知情權——為最終矛盾爆發的時候增加力度。

簡言之,《囧媽》應該抛棄搖擺不定的道德立場,而反複以“控制”為題來設置和開展情節,兩方鬥智鬥勇你追我躲,同時展現控制強迫之醜陋,和寬容開放之美好。


...


【角色】

電影的主人公應該是其主題的忠實化身。但由于《囧媽》在主題上重心不穩,導緻母子二人也時常偏離軌道,讓不少噪音喧賓奪主。

徐媽媽方面的問題,主要出現在從北京到集甯一段,這也是兩位主角在情緒上最割裂的一部分。這是媽媽的首次出場,本應将其“控制”和“操縱”的一面集中展示,但卻成為了一種奇怪的混合體:在短短的時間裡,時而手舞足蹈亢奮如狂,時而情緒低落楚楚可憐。

這個疑似“雙向人格障礙”的形象,其唯一目的就在于将媽媽變成“受氣包”,進而将伊萬“拴”在火車的編排合理化。如前所述,這是一種多餘的道德妥協,于主題無益,甚至還破壞了觀衆的立場。

《囧媽》應始終讓觀衆跟随伊萬,理解和支持他做出的決定,最終跟随他從“控制狂”的受害者和加害者的雙重身份中脫離出來;而不是時而出于精神需要去逃離“控制”,時而又出于倫理情感去接受“控制”。

另一個問題則與其個人目标有關。徐媽媽的個人追求與突破,在片中是一個沒有根基的“遲到”,卻并沒有說明是究竟是什麼阻止了她。如果是外力強迫的客觀因素的話,為什麼會讓她心心念念這麼久?如果是主觀因素的話——這也更加合理和有力——同樣的遲到,又是什麼條件發生了改變,才讓她敢于登台了呢?

一個非常理想的答案其實呼之欲出,但在片中并沒有出現/點明:那就是女性的自強自立,不是以控制他人生活而實現的。

如果我們将多年前的遲到加以展開,并與主題相連的話,似乎就可以迎刃而解:

多年前的遲到,源于她自己的不自信,内心其實在尋找無法登台的理由。在這種情況下,由于某個可大可小的突發事件的出現——可以是伊萬,也可以是伊萬爸爸——使得她可以說服自己接受并成為“控制狂”的角色,放棄了對夢想的追求。

而當她終于放棄了“控制”之後,也就重新發現并找回了自己的勇氣。

這樣一來,是不是就合理得多了呢?

伊萬方面的問題,一個是不必要的道德困境:徐峥既想有所突破,又不願意背負破壞傳統親子關系的名聲,而這對打破“控制”是必不可少的;另一個則是對張璐的情感定位。

伊萬當然可以認為自己是敝履——正如所有将子女撫養成年的父母一樣——但這不能将其對娜塔莉的非分之想正當化。《囧媽》試圖用張璐和她的新男友來獲得觀衆對露水情緣的(部分)認可,但情感上的踏兩船,反而是觀衆不可接受的底線。

這就好比一個家庭去收養其它小孩,并非是出于同情和愛心,而是自己家小孩不聽話一樣滑稽。在 這一刻,伊萬竟然變成了究極的大男子主義:前妻是我的,新歡也是我的。

這對主角形象的破壞顯然要大得多,因為“控制”的目的不在于擁有更多,而是在自己的安全區裡樹立權威。

伊萬應該是一個餘情未了的“控制狂”,而不是一個濫情的“僞受害者”;前者是可同情的,後者從來都是非正義的。

把這重關系厘清之後,就可以看到伊萬和娜塔莉的關系應該如何調整。兩人間的情感應該類似患難之交,止于友情,刨掉不必要的調情和性沖動。但在徐媽媽看來,這種關系是“不健康”的,是“越軌”,進而像前述的徐爸爸一樣,野蠻地抹黑和破壞了正常的友誼和社交。

而在之後的某個節點上——比如冰河救援來的其實是娜塔莉和她的家人——徐媽媽認識到了自己的“控制欲”是多麼荒謬,而伊萬也明白了,是時候真正放手了。

這樣一來,是不是也就合理多了呢?


...


【終局】

由于戲份分配問題,《囧媽》的終局來得有些太早。傳統上應該在第三幕中後部份出現的高潮段落,反而在整部戲的二分之一處出現了。更令人不滿的,則是母子間的沖突與和解根本沒有解決任何實際問題。

這一段落從母子因張璐再一次爆發沖突開始,由伊萬指責媽媽“逼死”爸爸,和解于媽媽告知伊萬陳年往事。可以看到,這一沖突的起點依舊是“控制”和“反控制”,但核心竟然是一個從未出場和建立的爸爸;而最終達成的結果,竟然是伊萬知道了媽媽隐而不談,從而妥協不再反抗,被動等待媽媽突然變得開明。

在電影的終局從積極對抗轉到消極對抗,簡直比在冰天雪地等待天外救星Deux Ex Machina還要滑稽。

究其原因,還是在于概念的混淆不清。《囧媽》要講述和解決的是“控制”,但總是被母子之間的倫理綱常帶跑偏——當然,這在日常生活中并不鮮見——伊萬想要的是媽媽的理解和放手,卻總是在不知不覺中被帶上了“不知感恩”的帽子,一遍又一遍地在“感恩”和“痛苦”之間死循環,通過不盡的努力,達成的結果反而僅僅是理解了媽媽的一段往事,一個與媽媽的“控制欲”無關的誤會。

那麼這一場争吵和之前的所以争執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别呢?它有觸及到“控制”的本質了嗎?如果因為誤會而争吵,就能解除了控制關系,豈不是在說任何人際交往的問題,缺的就是好好吵上一架?

電影的主人公往往都不是完全人,有着各種各樣的人性缺點,這樣才會讓角色的努力有所回報。但《囧媽》卻總是想保證徐媽媽高大全的形象,繞來繞去還是“即使有錯也是為了你好”的老生常談,不僅無益主題,甚至還有害。

解決的辦法,還是要重新梳理沖突核心。當這段陳年往事變成了徐爸爸對徐媽媽的“情感操縱”的時候,徐媽媽的醍醐灌頂就合理和自然得多,也順帶解決了伊萬自己的頓悟,省下了和張璐一來一往的大段掏心窩子。

從這裡到結尾的紅星大劇院演出也顯得太過拖沓,熱氣球的出場更是飽受诟病。從冰原再趕火車再轉氣球去大劇院這一段是完全的垃圾劇情,唯一的目的就是造成媽媽的第二次遲到。這一目的的達成完全不需要這樣複雜,畢竟兩人已經提前下了火車,按照時刻表最終趕不上也是情理之中。

拿掉這段戲之後,不僅不影響後續發展,也讓叙事更加流暢不脫戲。

如果一定要保留這一段的話,一個大膽的做法是将其徹底童話化,利用慢鏡、蒙太奇和配樂,直接銜接到媽媽上台,與之前的叙事風格形成對比,暗示這一段情節或許并非真實發生,媽媽和伊萬或許并沒有最終完成這段旅程。

但對二人來說,既然已經徹底解脫,這也不再重要了。


...


【總結】

從《泰囧》到《港囧》再到《囧媽》,徐峥和中國電影在逐漸脫離港式商業片的粗制濫造,有着越來越多的體系化、類型化特征,這對于内地電影市場來說是大好事。但從《囧媽》上也可以發現另一個現狀,那就是導演徐峥>編劇徐峥。

對于個人創作者來說,這其實并不罕見:離得太近,反而看不清事物的本質。

《囧媽》完全有潛力可以變得更好,徐峥和中國類型電影,也有潛力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