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覽】

即便“SNL的水準不比當年(特朗普語)”,皮特·戴維斯也并不是新卡司之中最出彩的那一個。但他的身上所體現出來的真誠與坦率,對一名喜劇演員來說是難得的品質,甚至要比變色龍一樣的模仿能力更為稀缺(譬如備受诟病的吉米·法倫)。

當他在節目中以一種輕描淡寫的方式談及自己的家庭缺失和情緒障礙,甚至自殺念頭的時候,會自然而然地滲出可見的傷痕感和脆弱感;這成功地在一個喜歡哈草的Millennial形象之上,附上了洞見和共情的可能。

因此,盡管缺乏令人眼前一亮的藝能/天賦,皮特·戴維斯有着其他SNL前輩們所沒有的特點,年輕也能為他未來發展帶來了更多潛力:比起比爾·莫瑞、艾迪·墨菲、亞當·桑德勒、威爾·法瑞爾,他接觸大銀幕的時候風格還尚未完全定型,也意味着更大的可塑性。

近年已經很少親自出手的賈德·阿帕圖,更傾向于制作富有幽默氣息的戲劇而不僅僅是Cheap Laugh。作為“喜劇教父”賈德·阿帕圖的新任Golden Boy,半自傳性質的《史泰登島國王》對皮特·戴維斯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提升機會。

...

【制作】

賈德·阿帕圖電影的不變主題,是成長的恐懼及其必要的犧牲。前者界定了我們“不願長大”的主人公:《40歲老處男》的史蒂夫·卡瑞爾,《一夜大肚》的塞斯·羅根,《四十而惑》的保羅·路德,《生活殘骸》的艾米·舒默;後者則在一地雞毛之中,将藏在他們情感内核中的不安全感暴露出來,實現真正的,富有啟發性的個人成長。

《史泰登島國王》自然也是标準的阿帕圖電影:一個超齡大男孩如何學會成長和對自己的生活負責。但與《四十而惑》和《生活殘骸》類似,電影在結構上存在一些問題,賈德·阿帕圖盡管能夠捕捉到許多有趣的臨場發揮,但卻無法做出适當的取舍。

作為一部長達兩小時的輕喜劇電影,它并沒有把足夠的精力放在主線上:當情節上(頗為刻意)的關鍵轉折點出現時,電影還有不到半小時就要結束了。

盡管賈德·阿帕圖松散的叙事風格在片中依然非常顯眼,但皮特·戴維斯的加入讓《史泰登島國王》要更加沉重與黑暗一點:因為家庭創傷的緣故,主角Scott的不作為并非是出于懶散,而是有着類似宿命論的動因。

而他身上與外界的疏離感,也是劇本在創作人物時的基本原點:雖然他能夠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會對他人産生怎樣的影響,但他無法很好地控制和處理這些關系。這一要素看似簡單,但在賈德·阿帕圖的調教,皮特·戴維斯的心領神會下,頗為會心一擊。

...

【表現】

近年賈德·阿帕圖的親力親為,往往不如《伴娘》之類僅擔任制片的喜劇電影更讓人眼前一亮。而《史泰登島之王》的關鍵缺陷,多少也與此有關:自《四十而惑》以來,阿帕圖電影經常過度強調角色平庸的日常生活,嚴重缺乏緊迫感。

此舉意在反映主人公的周遭世界,以期對其世界觀做出解釋,但在阿帕圖的手裡,這些零散的生活碎片并沒有為某個主要矛盾而服務,也沒有堆積情緒/氣氛,主角在第三幕面對最終考驗的前一秒時,與電影開場并沒有本質差别。

這樣一來,盡管散落各處的喜劇元素不會讓人感覺電影節奏太慢,但整體而言并不抓人,甚至有拖時間的嫌疑。

某種程度上,這是最擅長剖析人際關系的賈德·阿帕圖對自己的背叛:電影開場的自殺未遂,本來是一個非常有力的錨點,完全可以為一部更加黑暗的,大膽面對抑郁和心靈創傷的電影定調。但為了讓電影看上去更加輕松,這一話題自此越來越淡,着實令人遺憾。

而這樣整體表現優秀的卡司,其實也完全能夠支撐一部更為嚴肅的《史泰登島國王》。皮特·戴維斯與《超級青春期》時相比,顯然更加可信,也更有親和力,故事的半自傳性質更添加了額外的真實感。比爾·伯爾,蓓爾·保利,瑪麗莎·托梅以及史蒂夫·布西密也都提供了高質量的演出,與電影的氣質達成了很好的平衡。

...

【總結】

雖然年齡要小得多,《史泰登島國王》依然能看出阿帕圖關于中年焦慮和“童夢”幻滅的影子。但消防員的“藍領”設定,和一個充滿希望的結尾,讓電影似乎有了更讨喜的立足點。至于皮特·戴維斯是否會和塞斯·羅根、保羅·路德一樣有着廣闊星路,一部《皮特·戴維斯大電影》還并不足夠,要等到《自殺小隊2》才能看得更真切一點。

【相關推薦】

《四十不惑》

《超級青春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