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覽】

盡管“時間循環”的概念早就有過影像化的例子(e.g., 《十二點零一分》),《土撥鼠之日》以極高的藝術和商業成就而成為了即時經典Instant Classic;哈羅德·雷米斯,丹尼·魯賓成功地将哲學思考融入了喜劇外殼,而比爾·莫瑞那充滿孤獨感的憤世嫉俗,也讓他獲得了喜劇演員以外的主流關注。

雖然有着衆多的解讀方向(西西弗斯、人性與神性),氛圍輕松和商業化的《土撥鼠之日》其實可以看做是查爾斯·狄更斯《聖誕頌歌》式的、帶有宗教色彩的道德宣講;時間循環的背景是對個人生活和人際關系的暗喻,脫離困境、實現自我救贖的方式唯有坦誠與利他。

實現自我和解與升華,才能抵達真正意義上的明天;這一要素在《土撥鼠之日》之後的各種演繹中得到保留,種種交叉往往也能為傳統的主題帶來新鮮感:《初戀50次》之于浪漫喜劇,《明日邊緣》之于動作大片,《忌日快樂》之于恐怖喜劇,《忽然七日》之于青少年焦慮,《輪回派對》之于準中年危機,不一而足。

然而,盡管“時間循環”已經成為了一個流派,由《土撥鼠之日》完善的基本公式卻很少發生改變。例如,時間循環導緻精神崩壞的黑暗走向,與丹尼·魯賓最早的構想更近(不死吸血鬼的心靈成長),但由于篇幅和主題往往隻能淺嘗辄止(《明日邊緣》《命運石之門》)。

真正可行且有趣的變體,則出現在了《輪回派對》和《棕榈泉》:将單變量變為多變量,激發出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化學反應——這也是丹尼·魯賓為《土撥鼠之日》準備的更具藝術氣息的初版結局;後者更解決了“命定”的問題,為Why&How帶來了主觀能動的答案。

...

【制作】

作為聖丹斯電影節交易額最高的電影之一,《棕榈泉》選擇流媒體線上發行的形式顯然要更加明智一些(即使沒有新冠影響)——并不重口(甚至完全不需要)的R級标簽并不意味着能為一部披着科幻皮的rom com和小雞電影帶來更多票房,而動作大片統治的電影市場對安迪·薩姆伯格和克麗斯汀·米裡奧蒂都還相當陌生;

流媒體的用戶畫像更決定了電影能夠獲得更多的關注度:浸泡在sitcom裡長大的千禧一代Millennial不一定會捧場湯姆·漢克斯(《灰獵犬号》)和查理茲·塞隆(《永生守衛》),卻往往知道Jake Peralta和Tracy Mcconnell是誰。

這對《棕榈泉》來說是再好不過的事情——因為編劇安迪·塞拉和導演馬克斯·巴爾巴科夫基本上就是為Millennial重制了一版《土撥鼠之日》,隻不過将90年代初的時代注腳全都替換成了10年代:80年代的SNL卡司變成了2000年的SNL卡司,Dead End Job變成了Jobless,沉湎酒精變成了Recreational Drug。就算同樣是喪,也從憤世嫉俗的喪變成了虛無主義的喪。

安迪·塞拉的劇本也并不隻在于這些“表面功夫”。它拿掉了《土撥鼠之日》硬質的道德說教,将神性引導改造成了一種更實際的,生活智慧的領悟與傳承;主人公們的身上同樣有着自我厭惡、渴望被愛和高度焦慮,但不再是缺乏生活熱情和被愛拯救,而是逃避破碎生活,被勇氣所拯救。

而實現這一過程的關鍵,則在于從單人到多人的轉變。一方面,這迫使主人公放棄了“天選之子”的身份,将個人生活危機轉為了更具代表意義的抽象概念——這主要體現在J·K·西蒙斯的角色上;另一方面,多人交叉互動對叙事有極大幫助,也讓角色們的成長更加合理,而不隻是出于某種從天而降的Epiphany。

當年在創作《土撥鼠之日》的時候,比爾·莫瑞和哈羅德·雷米斯之間出現了“創作分歧”——前者想要聚焦在喜劇元素和人們出于恐懼而重複單調生活上,而後者想要強調愛情的救贖力量——這對老搭檔也因此一拍兩散。從某種角度上來說,這兩個方向竟然在《棕榈泉》相遇了。

雖然這并不代表《棕榈泉》會獲得超越《土撥鼠之日》的待遇或表現,但前者的獨特之處着實不容忽視。

...

【表現】

雙人循環不僅為《棕榈泉》提供了更好的性别平衡,還為叙事提供了新的可能。一個可以直觀比較的對象就是2016年的《太空旅客》;克裡斯·帕拉特和詹妮弗·勞倫斯不僅被道德困境鎖得動彈不得,後者更淪為毫無功用的豪華花瓶。

相比之下,《棕榈泉》不僅為克麗斯汀·米裡奧蒂的女主角賦予了主動性,還提高了叙事效率:安迪·薩姆伯格的男主角在電影開場時已經生活在時間循環中很久了,因此當女主角入場後,能夠大量縮減探索的時間,直接進入fun part和更大的主題 (Never Stop Partying?),也省掉了不再需要的哲學/神學思考——畢竟打破生活困境所需要的是主人公自身的力量,而不是某種不可知的憐憫與施舍。

而這也為探讨兩性關系留出了更多空間:從損友一對,到帶有存在主義色彩的,對親密關系的恐懼和焦慮。角色内心更深層次情感的醒悟緩慢而又帶有觸感,一個試圖接受不忠和背叛的“現實”,一個以獨自鑽研掩蓋了内心的脆弱;種種演變以一種有機的形式得到了展現,而不僅僅是簡單的“You Complete Me”。

透過《神煩警探》的幫助,把話唠和誇張表演調低之後,安迪·薩姆伯格似乎終于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喜劇風格——《棕榈泉》并非是他的首部電影(《爸爸的好兒子》《流行巨星》),但很可能是走向主流市場,而非總在惡搞電影和僞紀錄片之間打轉轉的新契機。而克麗斯汀·米裡奧蒂(再一次)搶走了聚光燈,對Sarah的演繹精确而又平易近人。她在兩個主角的互動中占據了主導地位,更讓兩人之間的化學反應更加可信。J·K·西蒙斯的喜劇演出倒是中規中矩,如果是比爾·莫瑞來出演或許會有更多驚喜。

...

【總結】

作為導演馬克斯·巴爾巴科夫的電影長片處女作,《棕榈泉》雖然部分鏡頭在特效和剪輯上捉襟見肘,但電影無論是完成度還是在叙事技法上都十分令人滿意。

而與喜歡玩弄高概念的同類電影不同,為時間循環找到了一個富有實感的出口——這與《暖暖内含光》的做法類似:新穎的高概念隻是用來探讨兩性關系的渠道,而不是向觀衆炫耀的工具。


【相關推薦】

《輪回派對》

《土撥鼠之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