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真人動畫”式的CG大片日漸增多,好萊塢動畫的市場空間受到了擠壓普遍,集聚效應也日益顯著。但就迪士尼和皮克斯這樣的頭部玩家而言,眼下還不到他們擔心的時候:高投資高回報高口碑的三高策略依然有效,票房和獎項的收割也依舊鋒利。

對于皮克斯而言,最大的問題一直都是如何不落窠臼和超越自我。在過去的作品中,皮克斯展現出的極大的熱情,簡明而又寓意深厚的故事,以及技術上的精益求精,對全年齡段的觀衆都有着非同尋常的吸引力。

但自2015年以來,皮克斯已有三次在同年中推出兩部動畫電影的紀錄:2015年《頭腦特工隊》/《恐龍當家》,2017年《尋夢環遊記》/《賽車總動員3》,和2020年的《靈魂》/《1/2的魔法》。要知道,迪士尼動畫本部也僅在2016年有兩部作品上映(《瘋狂動物城》《海洋奇緣》)。

增産對于皮克斯來說會有什麼樣的長期印象,目前還有待商榷。但一個不争的事實是,在(幾乎專為皮克斯而生)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的前十年裡,皮克斯推出了8部電影,拿到了8個提名和6座小金人;在後九年中,推出了10部電影,卻隻拿到了5個提名和4座小金人。

毫無疑問地,3月上映的《1/2的魔法》是皮克斯在2020年兩部電影中稍弱的那一部。故事依舊在家庭關系上做文章,動畫效果也非常可觀,但與皮克斯主力制作相比,想象力還是太過單薄了,最終也沒有實現兄弟鬧劇以上的更高層的主題與碰撞。

這樣一部簡單熱鬧的家庭動畫,完全可以來自夢工場(《寶貝老闆》)和藍天工作室(《變身特工》),不需要來自皮克斯。

...

【概覽】

在過去的10年裡,好萊塢動畫産業迎來了一次大洗牌:藍天工作室和夢工場的王牌IP不再靈光,重新開始制作低齡子供向動畫;有大制片廠撐腰的華納和索尼動畫,依靠漫畫等IP素材,以非傳統題材打開了新的市場。

而大獲全勝的頭部玩家,迪士尼和皮克斯的聯姻,也進一步鞏固了其統治地位——高投資高回報高口碑的模式,對财大氣粗的迪士尼的誘惑力實在是太大了。相比夢工場一億上下的投資,迪士尼動畫本部和皮克斯可以以1.5億美元以上的大手筆搏取更可觀的回報率。

在這一背景之下,迪士尼動畫和皮克斯也有了抛棄“少而精”路線的底氣。造成的結果,就是皮克斯在16-19年推出的5部動畫中,有4部都是續集,其中隻有去年的《玩具總動員4》拿到了奧斯卡提名(并勝出)。

随之而來的,也是皮克斯動畫在普适的社會比喻上的缺失。早年間《超人總動員》對中年危機的演繹,《機器人總動員》對環境污染和圈養人類的揶揄,《飛屋環遊記》則在開場小段中以最溫柔的方式,寫就了最美妙的愛情頌歌。

這些内容曾經是皮克斯的至寶。但從2013年的《怪獸大學》開始,這種富有人文關懷的思維開始逐漸淡出,取而代之的是(非皮克斯的)公式化的設定與笑料。就《1/2的魔法》而言,父母形象的缺位已經是迪士尼動畫的标配,“找人/救人”的任務式情節也高度類型化和結構化。在人設和情節上,無論橫向還是縱向比較,都顯得非常平庸。

...

【制作】

随着皮克斯動畫中人類主角越來越多,故事在創作上的私人化和本土化傾向也越來越嚴重。五巨頭時代的皮克斯角色雖然也多是套皮人類,但皮套的附加設定與故事本體往往是不可分割的。

也就是說,他們不僅僅是做着人類的事情的“布偶”,而是有着其獨特的社會結構與社會功能。

反觀《1/2的魔法》的導演丹·斯坎隆的前作《怪獸大學》,完完全全就是最常見的校園喜劇,毫無《怪獸公司》中異世界相遇的化學反應,隻不過是前作的同人作而已。

與之相比,《1/2的魔法》也并未好過多少。且不論故事基于僅在歐美地區流行的《龍與地下城》,魔法生物共存、抛棄魔法轉投現代科技的背景設定,在全片中并沒有激發出任何矛盾與沖突,還不如日本已經泛濫的異世界題材有新意,令人匪夷所思。

這樣的做法,就好像名字叫做《精靈旅社》,卻沒有任何“精靈”與普通人的碰撞。将全部角色換成人類,整個故事也依舊成立,甚至更加順暢。

電影的靈感來自于導演親身經曆,但這并不意味着電影就可以生搬硬套和缺乏驚喜。考慮到電影在17年立項的兩年後還在重寫劇本,皮克斯方面并非對此毫無意識。

《1/2的魔法》在情節安排上也受制于接任務破關的遊戲形式,無論是情節還是角色塑造都太過簡單,在叙事動力上也缺乏緊迫性,目的性不夠明确,顯得情節太散太亂。

要知道,此前的皮克斯電影即使再亂,也不會讓觀衆失去對角色的關注:《飛屋環遊記》就是要去瀑布,《美食總動員》就是要成為大廚,但《1/2的魔法》名義上是“救爸爸”,卻總是刻意在無關和随意的情節上繞遠路——這些情節既沒有推動角色發展,也沒有階段性特征,隻是徒耗時間罷了。

...

【表現】

作為一部PG級的家庭喜劇電影,《1/2的魔法》的笑點的确老少鹹宜,但并不出色。歡喜冤家和buddy comedy的設定并沒有制造出足夠的沖突和對比——問題主要出在湯姆·赫蘭德的角色上——“半個爸爸扮活人”派生出來的笑點,基本上就是《老闆度假去》的簡單移植,在絕大多數時候甚至抛棄了“活着的下半身”的基礎設定。

次要角色以往也是皮克斯的強項——比如《玩具總動員》系列的一票損友,《機器人總動員》的MO,《飛屋環遊記》的狗狗道格——但《1/2的魔法》中的配角,隻能說是少而無用,既缺乏幽默感,對故事發展也毫無推動(尤其是“繼父”)。除了戲份稍多的米諾陶Manticore,沒有一個能留下足夠深刻的印象,連名字都讓人記不住。

至于故事的核心:長兄為父,在片中的表現更是失敗的。哥哥Barley一直都是麻煩制造者,并且缺乏足夠的情感動力來支持他的舉止;弟弟Ian則一味受氣,兩者之間不存在真正的摩擦,由于叙事嚴重缺乏緊迫感,唯一的爆發也看不到此前積累的影子。這樣一來,兄弟二人并沒有因為旅程而互相成長,僅僅是弟弟單方面地突然“領悟”——而這種缺乏客觀支持的主觀轉變,正是劇本寫作的一大忌。

而由于(幼稚亂來的)哥哥的父親形象Father Figure在片中并不成立,電影對結局的處理也就更顯得莫名其妙——詛咒和打龍的情節明顯是為了增加動作戲份,但卻非常突兀且跟主題毫無關聯(尋找父親而非打倒父權)。同時,胡鬧的哥哥沒有做出真正的犧牲,一心尋父的弟弟也沒有在父親和哥哥之間做出必要的選擇,讓這個原本就在預料之中的結局更顯得寡淡乏味。

歸根結底,這些問題在于《1/2的魔法》在表現主角對父親思念時力度不夠——更類似于(從未擁有而)遺憾,而非是對(未解決)的矛盾需要最終和解——這樣典型的弱沖突,是沒有足夠的推動力去支撐整個冒險的。

聲演方面,湯姆·赫蘭德的濫好人形象已然确立,與《變身特工》和《蜘蛛俠》在光譜的同一位置,而“童貞”和魔法的組合,更是“天選之子”的傳統老到掉牙。克裡斯·帕拉特的表現雖然有些過火,但比之《樂高大電影》的埃米特,的确有着不同的趣味。

...

【總結】

預告中的台詞“I don't know, it just started”, 是對《1/2的魔法》的完美總結:故事和情感缺乏内在邏輯與聯系,這與皮克斯之前作品大相徑庭,更像是夢工場式的短平快。盡管快節奏的情節讓這部合家歡動畫依然奏效,但乏味的故事和原創力的下滑依然明顯,甚至令人失望。

延續IP的成功并不容易——《冰雪奇緣2》剛剛證實過這一點——延續廠牌的成功更不容易。有《恐龍當家》在前,又有人氣正旺的漫威系演員聲演,《1/2的魔法》不太可能會是市場表現最差的皮克斯作品,但也不會強到哪裡去。考慮到自《賽車總動員》以來,皮克斯的動畫制作成本就沒有下過1.5億美元,即便回本壓力不高,也沒有太大赢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