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馬科德》中,費裡尼沸沸揚揚地拿走了意義,卻保留了意義結構。非線性、超鍊接,不管你怎麼稱呼它,它抛棄了傳統的戲劇性叙事結構(盡管它很虛假--戲劇性),就像布萊希特主義者所說的--史詩。

在他的記憶中,人與人之間、人與城市之間、人與意識形态之間的所有沖突都是那麼的恣意妄為,讓我們感覺我們之間就像隔着一塊玻璃。它變得像兒童頻道的動畫片,充滿了混亂的狂歡,但最終,電影制作人自己在其中加入了自己的特色(我不會說 搏擊俱樂部,因為它太明顯了,也許是 PERSONA),有時令人恐懼,有時甚至使這種喜劇效果更加強烈,甚至颠覆了一切發生的意義。是的,在電影的某些部分,你不知道它為什麼會出現在那裡。理解和诠釋它的最佳方式就是順其自然,然後再回過頭來審視它。你可以說這既是巴贊意義上的“因此”又是“然後”你需要将其視為一個整體,美麗的孔雀、奶牛、最偉大的政權之船、燃燒的女巫,所有這些色彩和銅綠都是虛假的,是紙老虎,你可以随心所欲地穿透它,但事實上,它已經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讓你産生幻覺。

最接近的例子可能是威廉-克萊因的《自由先生》,它使用了 B 型對話、服裝、美國漫畫,将政治諷刺歸結為中性化,這不是左右的遊戲,而是反政治的遊戲。我們在《阿瑪柯德》中也看到了同樣的手法,這種戲谑的滑稽笑話,無休止的喜劇與無限制的庸俗,然後引人注目的法西斯盛會與挑逗性的迷幻,将它從看似完美的人類狂喜,某種程度上降低為男孩的春夢。費裡尼就喜歡這樣,毫無征兆地給人一擊,讓人陷入沉思。

我在黑澤明的《夢》中也看到了類似的線索,正如片名所示,這是一部純粹想象的藝術作品。這兩者之間有什麼區别呢?也許費裡尼更喜歡開玩笑,而黑澤明則保持莊嚴,但他們在電影攝影、創造幻覺、将你躁動不安的夢想具體化等方面的手法确實相同。

不知為何,我更喜歡黑澤明的作品。費裡尼給我的感覺太戲谑了,唯一讓我印象深刻的部分是留聲機倒下時,暗示了我們偉大的共産主義革命。其他部分我覺得太戲劇化了,感覺就像一出戲(甚至還有旁白)。狂歡、葬禮和迷失都在其中。

Paris Theatre

35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