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在《泰坦尼克号》上看到了人性的高貴,但是這部片子對人類認識的底色還是絕望的,不然不會預設一個已變得荒蕪的地球及其居民到外太空進行殖民擴張。

導演對于人類自恃文明而缺乏信仰的批判可以說是辛辣的,在機器在自然背景中的格格不入和科技在靈性生命前的笨拙冷酷,體現出對唯物質主義的反思……

在人類總部,對自然懷敬畏的科學家,認為暴力可以征服一切的軍官和唯利益至上的資本家代表了三種形象,這種典型人物形象跟塔可夫斯基《潛行者》相似,人類眼睜睜地走了一條錯誤的道路,即對立而非合作,信仰征服而非大同的希望,輕視自己不了解東西的傲慢。

熱帶雨林的狂轟亂炸也有科波拉《現代啟示錄》的影子。結尾近似于《聖經》中諾亞方舟的景象——充滿了上帝隻留下善良的人和動物的理想主義。雖說救世主形象在好萊塢已經用濫了,但是這個救世主作為人類的“叛徒”卻能得到觀衆的認同是對人類宇宙中心的一種很好的反思。宇宙不止有人類一種文明,如果人類不能改變一味在大自然中索取的行為方式,必然會讓這種文明毀滅。正如潘多拉星球所信奉的,認為一切能量都是暫時借用的,我們對大自然缺失了多少真誠的感謝。

卡梅隆沒有一味的說教,而是極盡美好地描繪出原始森林的外星景象,可以說是特效片的宮崎駿了,而3D效果的使用,對真實體驗極其加成,沒有人不會對那種奇妙與和諧充滿向往……突然想到最近跟朋友聊過“内卷”的話題,按照一般的邏輯,我們設想不出有限資源中“強者更強,弱者更弱”更好的解決方式,但是潘多拉星球就是将各物種之間不必要的競争産生的消耗降到最少,生物之間在設想如何合作,而不是讓自己變得更加精緻,在這種和諧的關系中,每種生物都進化出了更高級的形式,從這個角度來說,潘多拉星球的納美人比人類更加智慧。

太晚了,一些零碎的不成文的想法:

卡梅隆的絕望在于對人類趨利和資本嗜血的本性充滿憤怒,所以焚樹場景讓我備受震撼。

讓我們感受到人與自然心智相通,原始部落信仰與文明之美已經是這部片子很好的影響力了。

叛變也有點像《現代啟示錄》,戰争真的異化了人性。人在飛機上隻看到森林,不知道森林意味着曆史和文明,看不到具體的生命,隻看到地下的礦藏。

今天看完了之後聽曉曉說商業片,尤其是她說起我未曾看過的漫威電影,讓我察覺到商業片也是可以讨論深刻的議題的,可以比藝術片或紀錄片更加直觀,更有一種令人舒适的影響力,但是必須得有态度,不管是不是合理的解決方案,但要給予……而中國大多在商業上成功的電影卻是一種題材上,意識形态上取勝的方式,像《李煥英》這種,占了親情題材的大便宜……對現實有關照嗎,對曆史有反思的太少了。卡梅隆十二年前的電影中對未來世界有了太多的預見性,如vlog這種形式,開啟了3D的狂潮,讓電影有了更真實更富于感染力的形式,在很多方面都是超越性的,超強的想象力和導演能力讓我期待中國未來也有這樣的影片。

最後,再拿塔可夫斯基的《飛向太空》做個比較,人類愈往外探索,愈會發現宇宙是一面鏡子,人類的曆史在外重演,原因在于人類汲取曆史經驗的嘗試總是失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