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8.1
前言絮叨:
年初曾初看,今天恰逢活動場再看,看前略讀了巴贊的文章。
正值影片100周年紀念、電影130周年,重溫百年前的迷影夢。卓别林-夏爾洛是永遠鮮活的銀幕形象,百看不厭的神話。
中途小困,幾次打盹。台下笑聲叠起。
ps.修複版本取消了旁白,重新錄制了配樂,力圖還原最初版本。
和弟弟一同觀看,來晚了五分鐘。
評析:
随着技術的發展更叠,在每個曆史階段都形成了相應技法成熟的電影作品。而默片的語言系統在卓别林這裡達到了一個近乎完善的高峰,影像的意義寓于舉手投足之間,無需言傳。
作為默片大師的高明之處在于-通過動作/運動将局部的空間納入到動态的叙事結構中,再借由極度有心的場面調度将滑稽的動作與情節彼此連續交融,使故事的起承轉合巧妙銜接。
配樂幾乎是伴随着影像、與之同步的古典樂演奏(最初應該是樂隊現場演奏,修複版則是重新錄制),為角色奠定了神話基調-一個不說話卻每時每刻有樂團伴奏的人。此外,統一的配樂風格在配合平行蒙太奇場景切換時更為自然流暢。
影片中不乏超現實和想象的場景,就像賈樟柯在映後所說默片電影的“魔術”,通過表演、雜耍蒙太奇/剪輯、傳統特技、洗映等造就出的各種趣味奇觀。雖然表演依舊帶有舞台氣息,但動作經過表演、攝像機和銀幕的三重放大所産生的魔力是遠超劇場雜耍的。
然而影片在魔術和雜耍的背後,卻具有一種強烈而純粹的人文氣息。這種氣息主要借由叙事、人物和表達方式來呈現。
叙事方式采用(類似于今天微短劇的)短章節體,構成結構完整且傳統的冒險故事。
情節充滿戲劇性的巧合:一次次遺憾地擦肩而過和意外重逢,一次次吊起觀衆胃口又滿足,而一次次危機波折的悲劇後迎來喜劇的結局襯托,堪稱寫實的浪漫主義。(亦或是亮麗的現實主義?)
雖然影片充滿着戲劇色彩,但和卓别林其他電影中所聚焦的人物一樣,主角夏洛爾是一位底層的流浪漢,我們在觀看和玩味他滑稽的反應時也不禁為其遭遇感到悲憫。
影片雖使用傳統特效手段,卻蘊含着情感的純真、人物形象和表達效果的簡單,如今或者說在此後的幾十年内的電影裡便幾乎喪失絕迹了,影片形式變得更加複雜-如戈達爾式的解構,人物則變得多愁善感了-如雷乃鏡頭下的意識流自白。似乎簡潔純粹的現實主義精神的僅啟發了随後的意大利新現實主義,而今天還有其傳人嗎?
(未實現的)提問:
默片時代的技法-配樂、舞台雜耍性的表演等特點,如和基頓一樣借由嚴密的場面調度将滑稽的動作鏡頭和局部空間同情節推進相融合,這些自默片時代後便失傳的技藝在今天是否可以并應當又如何借鑒和發揚?
評分:
維度 ★(1-10)
個人感受(觀看價值) 8.1
思想/社會/曆史/時代價值 8.0
叙事水平(文學/文本價值) 8.2
技術完成度/美學創新(視聽效果) 8.1
選角/表演/場景 8.3
25.8.3中間劇院
我的影評合集:Aleph-我的影評
後記略。(見下文)
100年的邂逅-《淘金記》大銀幕重溫/賈樟柯映後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觀感劄記
B+8.2從憔悴的面容開始,令人不忍。最後三年的曆程,平靜而悲戚,透過日記和相片記錄下輝煌人生淡出的過程。我有些好奇。當一位如此莊重和從容的人遇到死亡的判決時是什麼反應。一位業已功成名就,衣食無憂的成功藝術家,在面臨要喪失一切的情況 ...
觀感和簡評
高弧慢球-簡評C+6.5,兩星半。沒想到是這麼一貫和純粹的“運動電影”-反倒是對傳統運動類型電影的一種否定和超越。不可否認,觀感極為平淡。不僅無法理解美國/運動文化(當然我尊重),更無法理解這項運動本身。對于不理解規則的人來說,無論 ...
多方位深入評析-陳佩斯《戲台》
B-6.9寫在前面:本想是在大影院的一次迷影之旅,邂逅一代戲台大師陳佩斯,激動不已。但看下來相對比較失望,雖然有一定的完成度,但沒有真正的可圈可點的之處。簡評:開場的質感比較鮮活,加之民國背景,頗有《讓子彈飛》的架勢。但始終節奏過快 ...
觀感劄記和簡評
B+8.0第一部坂本龍一,此前一直對他不甚了解-隻知曉其皮毛,殊不知他居然也是塔可夫斯基影迷,也不隻是一個隻會寫點鋼琴曲的現代作曲家。影片展現給我們的是一個全面真實的人,而非一個遙不可及的大師風貌。他的音樂和人生是平行交織的音軌。影 ...
二刷影評-藝謀的影史傑作
二刷綜評-秋菊打官司A8.5,保持五星,減0.2分。現場反應強烈、互動頻繁,電影的效力由此可見一斑。轉場時的驚歎和笑聲-這笑聲中有着幾分嘲諷和幾分同情。ps.本片曾在高中講鄉土中國的線上課上放過,我們都那譏笑六十多歲的老師,自然也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