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8.1
前言絮叨:
年初曾初看,今天恰逢活动场再看,看前略读了巴赞的文章。
正值影片100周年纪念、电影130周年,重温百年前的迷影梦。卓别林-夏尔洛是永远鲜活的银幕形象,百看不厌的神话。
中途小困,几次打盹。台下笑声迭起。
ps.修复版本取消了旁白,重新录制了配乐,力图还原最初版本。
和弟弟一同观看,来晚了五分钟。
评析:
随着技术的发展更迭,在每个历史阶段都形成了相应技法成熟的电影作品。而默片的语言系统在卓别林这里达到了一个近乎完善的高峰,影像的意义寓于举手投足之间,无需言传。
作为默片大师的高明之处在于-通过动作/运动将局部的空间纳入到动态的叙事结构中,再借由极度有心的场面调度将滑稽的动作与情节彼此连续交融,使故事的起承转合巧妙衔接。
配乐几乎是伴随着影像、与之同步的古典乐演奏(最初应该是乐队现场演奏,修复版则是重新录制),为角色奠定了神话基调-一个不说话却每时每刻有乐团伴奏的人。此外,统一的配乐风格在配合平行蒙太奇场景切换时更为自然流畅。
影片中不乏超现实和想象的场景,就像贾樟柯在映后所说默片电影的“魔术”,通过表演、杂耍蒙太奇/剪辑、传统特技、洗映等造就出的各种趣味奇观。虽然表演依旧带有舞台气息,但动作经过表演、摄像机和银幕的三重放大所产生的魔力是远超剧场杂耍的。
然而影片在魔术和杂耍的背后,却具有一种强烈而纯粹的人文气息。这种气息主要借由叙事、人物和表达方式来呈现。
叙事方式采用(类似于今天微短剧的)短章节体,构成结构完整且传统的冒险故事。
情节充满戏剧性的巧合:一次次遗憾地擦肩而过和意外重逢,一次次吊起观众胃口又满足,而一次次危机波折的悲剧后迎来喜剧的结局衬托,堪称写实的浪漫主义。(亦或是亮丽的现实主义?)
虽然影片充满着戏剧色彩,但和卓别林其他电影中所聚焦的人物一样,主角夏洛尔是一位底层的流浪汉,我们在观看和玩味他滑稽的反应时也不禁为其遭遇感到悲悯。
影片虽使用传统特效手段,却蕴含着情感的纯真、人物形象和表达效果的简单,如今或者说在此后的几十年内的电影里便几乎丧失绝迹了,影片形式变得更加复杂-如戈达尔式的解构,人物则变得多愁善感了-如雷乃镜头下的意识流自白。似乎简洁纯粹的现实主义精神的仅启发了随后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而今天还有其传人吗?
(未实现的)提问:
默片时代的技法-配乐、舞台杂耍性的表演等特点,如和基顿一样借由严密的场面调度将滑稽的动作镜头和局部空间同情节推进相融合,这些自默片时代后便失传的技艺在今天是否可以并应当又如何借鉴和发扬?
评分:
维度 ★(1-10)
个人感受(观看价值) 8.1
思想/社会/历史/时代价值 8.0
叙事水平(文学/文本价值) 8.2
技术完成度/美学创新(视听效果) 8.1
选角/表演/场景 8.3
25.8.3中间剧院
我的影评合集:Aleph-我的影评
后记略。(见下文)
100年的邂逅-《淘金记》大银幕重温/贾樟柯映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全方位深度解析,为何中规中矩?
评分:B-6.8二刷观感依旧非常一般,但已经完全将其把戏看透了。没有见过如此自作聪明、匠气与说教气十足的影片。(本文不企图作为系统性的影评,只是将札记分集整理。)前言:和《红高粱》一样,正好是九个月后在影院重温。依旧是重估的目的。初 ...
简评
B7.5-虽然绝对不算多么精致的杰作-略显单调和平淡了一些,但私心很喜欢,很纯粹的片子,三星半。一个月以来每周找资源都以译制片失败告终。等待了三周以为找到了资源,结果依旧是俄语译制片加英俄字幕,无可忍受。终于看上了繁体中文字幕版-即 ...
大银幕重温再评
B+8.2很不错的作品,有所回味,没有什么可挑剔的。但或许是由于其克制吧,总觉得力道稍差。相比《扒手》结构没有那么连贯,也没有直接的内省。相比《都灵之马》则更精巧甚至轻快。选角的形象和十分恰当和典型,表演则简化到甚至有点生硬刻板-尤 ...
吐槽简评-张艺谋何以至此?!
评分:C+前言:克服万千犹豫和困阻来到影院,却不料是一部烂片!失望至极。现在对影片的态度更为清晰也愈发偏激和挑剔了。忍着要吐的心情硬是没挺住,看了四十多分钟果断离场,就当花钱买罪受了。玷污眼睛、浪费时间。(影院不少笑声,看似在国外的 ...
大银幕重温-再评《红高粱》
评分:B+,保持初看的7.6(3.8/5)前言:想当初在老家大棚里拿着pad看的,体验很一般,这次终于在大银幕重温。时隔九个月,对电影的理解果然发生了质变。评析:大银幕上观看,优点和缺点都被清晰地放大。首先是剧作的痕迹比较重。这与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