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荼蘼
這是一個“霸道總裁愛上我”的網劇12月。先是12月3日騰訊視頻上線了一部《大約是愛》的都市情感劇;然後12月5日再上新一部職場勵志情感劇《浪漫星星》;接着愛奇藝緊随其後,在12月10日上線時尚甜寵輕喜劇《時光教會我愛你》。這三部網劇除了人設相似,都是“霸道總裁”系列外,其題材更是分外巧合皆屬于不同類型的都市劇。
從“女子圖鑒系列”的話題劇,到《為了你我願意熱愛整個世界》《如若巴黎不快樂》等具備“上星”标準劇集的網播,直至近期《原來你還在這裡》《大約是愛》等都市情感劇的熱播。不知從何時起,常駐電視平台的都市題材劇,竟開始頻繁上線于網絡平台。

無論是因紮堆亂象造成的“懸浮之變”,以至于在電視平台沒有了容身之所;還是因市場趨勢下,視頻網站欲在主旋律與現實主義題材上分一杯羹。對于都市題材而言,受衆明确、類型豐富可包容性大、陣容年輕化的視頻網站或将成為“懸浮劇”的新港灣?
都市題材劇的“由盛變衰”,重新定義了“懸浮劇”标準
自從去年《人民的名義》《歡樂頌2》《我的前半生》《雞毛飛上天》《白鹿原》等現實題材劇爆火後,2018年的創作者們便開始見利跟風,最後造成該類題材占據整個上半年台播劇集市場之狀。回顧今年上半年的現實題材台播劇,大多為市場紅利下的都市産物。比如《戀愛先生》《談判官》《美好生活》《下一站,别離》《好久不見》《老男孩》《南方有喬木》等。
然而現代題材并不意味着就是現實主義,這些跟風之作在職場、中年危機、科技創業的外衣包裹之下,還是俗套的内裡。感情必定三角、緣分全靠誤會、成功皆因主角光環,如此俗套劇情讓觀衆吐槽它們為“僞現實題材劇”、“現實懸浮劇”。

什麼是懸浮劇?指的是某些脫離中國現實的現實題材劇。早前多指于豪門恩怨、婆媳沖突、車禍失憶、偷龍轉鳳等橋段的密集出現,随着近兩年現實主義題材劇的不斷紮堆,劇中出現的時尚奢華、大男主、大女主、婚變出軌等元素也逐漸被觀衆诟病其中。
然而此現象不僅備受觀衆争議,也引起了政府與行業的批判。今年3月,全國人大代表、著名主持人曹可凡在全國兩會上炮轟“僞現實題材”濫竽充數,他表示:在近兩年省級衛視黃金檔播出的電視劇中,現實題材看似數量占優,但不乏濫竽充數,缺乏審美價值,缺乏現實主義關懷的“僞現實題材”。并呼籲有關部門在立項評審階段就去僞存真,拒絕“僞現實題材”作品。

《關于實現電視文藝作品高質量發展的聯合倡議書》
4月,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在浙江甯波召開的全國電視劇創作規劃會議上,針對現實題材劇陷入“僞現實”這一傾向進行了尖銳批評。緊接着5月,北京市新聞出版廣電局召開的“記錄新時代”創作規劃座談會上,首都廣播電視節目制作業協會等五家協會也發布了《關于實現電視文藝作品高質量發展的聯合倡議書》,其中第四點寫到:堅守專業、敬業、精益求精的創作态度。遏制浮躁之風,力戒浮華功利,提升專業素養,抵制“庸俗、低俗、媚俗”,打造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作品。
在接連三個月的批評、整頓後,都市類現實題材劇便被徹底打入了“冷宮”般,由盛變衰。加上恰逢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下半年整個台播市場很快便被各種“獻禮劇”所取代。正當大家以為都市題材會像“限古令”般銷聲匿迹幾年時,殊不知失去這一片森林,仍舊還有另一片綠洲在迎接它。那便是受衆明确、類型豐富可包容性大、陣容年輕化的視頻網站。
“懸浮”本質與“網化”後的都市劇,與網絡受衆喜好“不謀而合”
筆者通過對比分析今年上半年都市台播劇與整年都市網劇的受衆占比,可以發現:“懸浮劇”到網絡平台的轉移既是大勢所趨,更是屬性相符。

首先在都市台播劇上,筆者主要羅列了今年上半年相較受争議的7部作品:《戀愛先生》《談判官》《下一站,别離》《好久不見》《老男孩》《南方有喬木》《美好生活》等。從整理的數據中可見:觀看都市題材劇的最多年齡段為25-34歲,其占比皆在50%以上;然而在男女比例上,卻呈參差不齊之狀。
男性占比多的作品,主要集中在表達中年男性危機與創業成長主題的《戀愛先生》《老男孩》《美好生活》《好久不見》等劇集上。反之女性占比多的作品,則主要偏向于講述男女主愛情的《談判官》《下一站,别離》《南方有喬木》等作品上。不過,從它們在豆瓣評分上的成績來看,除《老男孩》外,其餘劇集皆低于及格線。在受衆全年齡覆蓋,加之男女受衆比例參半的電視平台上,顯然具有“懸浮”性質的都市題材備受诟病的機率要大很多。

再看,今年在視頻網站上線的都市網劇,截止12月11日共14部作品。由數據顯示可知,觀看都市題材網劇最多的受衆年齡段與台播相同,皆為25-34歲;然而在男女比例上,女性卻是呈壓倒性占比,平均高達70%以上,可見該類題材在視頻網站上的受衆主要集中在年輕女性群體。
基于前面對觀看都市台播劇中,女性受衆偏向講述男女主愛情的結論;加上都市網劇中能夠顯示出豆瓣評分的作品裡,皆在及格線以上來看:受衆以年輕女性群體為主的視頻網站對都市題材的喜愛要高于受衆全年齡化的電視平台。

其次,縱觀今年這14部都市題材網劇,其中涵蓋了創業、話題、愛情、喜劇、勵志、職場等多種類型元素,然而看似多元卻始終逃不脫“懸浮”本質便是該類題材的特性,這些特性對于喜好“網感、甜寵、輕喜”的當下網絡受衆來說,卻是“不謀而合”。
綜合以上多種原因,以及年輕女性群體對“懸浮劇”的包容性與接受力要更強下,都市題材轉戰網絡平台何樂而不為。而且在視頻網站短劇的屬性下,都市題材必然會受到“網化”,将劇集長度縮短後的都市網劇,其快節奏、多元化、懸浮風的性質恰好滿足了當下年輕受衆的觀劇需求。

所以,都市“懸浮”題材轉移網絡平台,對于多元垂直、包羅萬象的視頻網站而言就宛如古裝劇般,皆是“新鮮血液”的融入;對于題材本身而言,更像“至暗時刻迎來的曙光”般,二者可謂是“一拍即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