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殺哲學:論《牛津謀殺案》的内涵

文/空語因明

...

0】 影片的名字為“牛津謀殺案”,它改編自似乎是同名小說。具體的該影片和小說之間的聯系不用扯太多,針對于這個影片來看。牛津謀殺案,這電影是懸疑片,它無疑很懸疑,但它又不是那麼懸疑的懸疑片。我并不把這個電影看做是這樣的懸疑片,一個數學解密式的懸疑片。因為它不隻是這樣的。如果這電影隻是一個數學式樣的懸疑片,那麼正像許多人評論的那樣,這片子并不出色,甚至牽強附會。恰恰相反,這電影确實出色地完成了它的懸疑:它恰恰是“反數學”的。牛津謀殺案,它最大的懸疑在于它懸疑了它的懸疑。

1】【《牛津謀殺案》,是一部謀殺哲學的影片。或者說,它把對哲學的(現代式)謀殺展現了出來。】

2】從表面看來,牛津謀殺案的謀殺數總共有四項,影片中“被謀殺”的人:一個雙腿殘疾的老女人,一個時刻病危的人,一個老病号老人,十個智障兒童。對于被謀殺的第二項和第三項,引用劇中人的話來說:那是幾乎稱不上謀殺的“謀殺”。進一步地,我要說的是:四項的“謀殺案”都稱不上真正的謀殺。那是因為,他們都是處于極端“混沌生活”中的人:他們的生活已然死去。這樣看來,牛津謀殺案,太名不副實了,因為裡面根本沒有謀殺!然而,真正的謀殺在别處,真正的牛津謀殺案從影片的開始就開始了:對哲學的謀殺。

3】“謀殺哲學”的哲學殺手代言人,即是Seldom教授。在某種程度上,謀殺哲學的過程,已然發生了:它發生在思想中,發生在維特根斯坦所寫的《邏輯哲學論》中。這正是影片的開始:維特根斯坦在戰火中寫邏輯哲學論。講述這個故事的,是Sledom教授,他在課堂上由此引出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教授寫出“Can We Know the Truth?”。可以說,對這一問題的肯定回答正是哲學活着的前提。真理是怎樣的:真理必須具有絕對的确定性。如果沒有絕對的确定性,那就沒有真理。數學一直是具有絕對确定性的思想典範。維特根斯坦通過數理邏輯推理,最後得出一個“可怕的結論”:除了數學之外,根本不存在所謂真理。“在不可言說的地方,必須保持沉默”。Seldom教授宣稱:因而,【哲學死了】。全場一片安靜。但是,等一下:數學不是仍然具有絕對确定性,占據真理的地位麼?既然還有真理,那怎麼能斷定哲學死了呢!?這樣看來,教授的論斷未免太輕率了,這個“哲學殺手”太大意了!謀殺哲學的“失敗”在于:它沒有謀殺數學,因而也就沒有真正謀殺了哲學。這時候,“數學的代言人”出場了:Martin。他是堅持真理活着【因而哲學仍然活着】的人,或者可以說他是哲學的支持者。Martin學生發言了:自然的本質是數學(這是一個類似畢達哥拉斯的觀點);一切都遵循着一個模式,一個系統,一個邏輯序列;如果我們理解了數字的奧秘,我們就能理解現實的奧秘。針對這個反駁,Seldom教授的意思是,數學是抽象的,隻存在于我們的思想中,數學并不與現實同一,因而數學并不是現實的真理。既然數學都不再是真理,由此,【哲學确實已然死了】。支持哲學活着,源于這個信念:【我們需要相信生命具有意義】。生命必須是可理解的,那麼一切都必須遵循着邏輯,而不是随機的。Seldom教授說,這和真理無關,這隻是人們的恐懼:恐懼讓他們自欺。Seldom said:sad!

4】【哲學死了,這一結論對生活的意蘊是:生活即是混沌的。沒有一個生活不是混沌的。】

5】不得不說,教授的言論,他的謀殺哲學是無懈可擊的。可是如果這樣,謀殺哲學已然成功了,那麼接下來的影片進展豈不是不需要了!然而,無人願意接受生活是混沌的事實。Martin仍然堅持着他的信念,數學的真理性仍然在他的思想中作為現實而活着。要證明哲學已然死亡,那就是要證明數學不具有現實的真理性,那麼必須在現實中證明數學的非真理性。這一證明過程的實現,才能真正達到謀殺哲學的目的。而這一證明過程,就是接下來發生的“序列謀殺案”。四個謀殺事件對應于圖形序列(可稱其為“畢達哥拉斯序列”)的四項:圓,兩個圓的交集,三角,十點三角點陣(Tetraktys)。而這四項并不是貫穿該系列案件發生的邏輯,而隻是Seldom借助Martin堅持數學的現實真理性的這一信念而使大家這樣認為而已。真正的案件發生,是混沌的,毫無邏輯的,而所謂的與畢達哥拉斯序列的對應關系隻是虛構的。這就充分證明了教授關于數學與現實真理無關的論斷。來看看這四個不是謀殺案的謀殺案:第一項,貝絲和她母親的生活是混沌的:她殺死了她的母親,一個半死的人,而貝絲寄希望于從半死中重生。第二項,一個絕症病人的死亡。第三項,一個老病号的意外死亡。第四項,被前三項的虛構邏輯和自己混沌生活的無助所驅使,一個人殺死了十個智障兒童,為了可以給他那需要進行器官移植的女兒提供器官。這些案件過後,無論是否悲傷,大家都為這一系列“謀殺案件”的結束而松了一口氣。啊,大家可能覺得:這些案件所遵循的無非就是一個圖形序列而已。可是,到最後,Martin趁着偶然的機會才發現,沒有人預先知道該系列案件發生的邏輯,事實上這裡面根本就不存在所謂的邏輯必然性。Martin在一個赝品博物館裡,告訴了Seldom教授自己的頓悟:這是Seldom早已知道的。Martin,最後不得不承認:【真理并不是數學的;真相是荒謬的、混亂的、随機的,毫無秩序而令人不安的】。

6】然而,影片對生活的混沌性的講述,還沒有完結。教授最後說出了真正混沌的案件初始狀态,這一系列案件進展的誘發點,隻是馬丁對貝絲所說的不經意的話:You should try it。這句話回蕩在貝絲幾近絕望的心靈中,讓她走出了冒險的一步…如果這一系列案件即是蝴蝶效應,那麼馬丁就是那隻蝴蝶,他的話就是翅膀的煽動。這樣看來,整個牛津謀殺案的懸疑又進展了一步:不隻是畢達哥拉斯圖形序列而已,而是進展到混沌現象。如果隻把牛津謀殺案當做這樣的懸疑,那麼可以說,蝴蝶效應超越了畢達哥拉斯序列,而将該影片的懸疑進一步揭示了出來。如果僅僅如此,那這就誤解了整個牛津謀殺案的迷宮了。這最後将這一序列的案件比喻成蝴蝶效應,并不是為了讓整個案件更合情合理,恰恰相反,它進一步地表明了生活的混沌性。它的目标,不是揭示邏輯,而是反邏輯。

7】總之,那四個看起來是牛津謀殺案主題的案件,其實都不是。它們隻是一組論據而已,它們證明數學的非真理性,邏輯的非現實性,因而最終地,旨在成功地謀殺哲學。這是整個牛津謀殺案的真正主題,也是真正的謀殺。【但這隻是謀殺哲學的現代方式,曆史上謀殺哲學的舉措還有很多種。】

8】這四項案件,是該影片講述謀殺哲學的主要現實證據。除卻這些,影片中其實貫穿着對哲學進行謀殺的講述。這些謀殺方式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否認數學的現實真理性;另一類是描述生活的荒謬。“數學是否有現實真理性”這一問題(它潛在的是,哲學是否活着的問題,是生活是否可理解或有意義的問題)的讨論貫穿了整個影片。Seldom教授和Martin在大街上争論事實是否有絕對确定性;教授向Martin介紹那個因為發現邏輯并不可靠而發瘋并自殘的考曼:考曼在實踐中證明了維特根斯坦的論斷……。除此之外,還有許多關于生活之荒謬的故事:耶稣是恐怖分子,讨論完美罪行的“格林案件”,“火藥陰謀”沒有成功卻要被娛樂式地紀念…總之,這些旁及的故事都不是毫無邏輯的牽連,而恰恰都是為着謀殺哲學的目标使勁的。

以影片的最後一幕結束這篇評論。

9】【Seldom教授對Martin說:你是那隻蝴蝶嗎,馬丁?】其實,何人又不是蝴蝶效應中的那隻蝴蝶呢?人的生活,一舉一動,不都是蝴蝶的翅膀煽動麼!

是為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