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是绘画史上如蒙娜丽莎一般神秘莫测的人物。

这部电影拍摄了荷兰代尔夫特地区的市井风情,蓝瓷与油画两种当地盛名的艺术形式,记录了很多风俗画卷。

而女主正是从家道中落的蓝陶匠人家庭来到维米尔神秘的油画画室,成为他的助手和模特,这一虚构故事被油画般的色调和风俗画面构图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

斯嘉丽的演技不如面容那般绝佳,但也表现出其小心翼翼,美而不自知,或是骚动不安的情欲。

《第二性》中说社会中教授,艺术家似乎总是被男性占据的角色,家庭将男性视为神灵一般的存在,感谢其赐予。

男主人的画室在家庭中是神秘的中心,收入之源,不破产全仰赖其产出。他又极任性,不管家人饱暖地追求极致。

他移向女仆的关注激起女儿和妻子的嫉妒不满。荷兰因鲁本斯让我看到粗鲁情欲的市井,而维米尔展现的全都是年轻漂亮的人物。这种对美的要求免不了一种时常的替换。

妻子为保持其身份的压力所困,格蕾特为逾越阶级道德的爱情所困,小姑娘为失去父母关心所困。

格蕾特对维米尔感情多少来自对父亲的依恋,期盼被拯救;女主人渴望丈夫的钟情,难懂“理解”的奥义;小姑娘偏向母亲,渴望占有,是母亲的眼睛与行为外化。

关于片中表现的爱情。完全能理解红粉佳人灿然一笑的心动,导演也困于不逾矩的枷锁,加上对画家私生活的美化,用卸头巾和刺耳洞表现情色意味,却也树立了艺术家的理念:美是生活本身的样子,体现在珍珠反光光影与血充盈嘴唇的红度的追求上。不强求占有,也不辜负太太。

然而女性的命运真如那般美好?

在收藏家图谋不轨的时候,在画家不顾女孩所处的社会舆论环境强行扎耳洞的时候,女孩作为他者被占有,消费,观看,而她之后的命运也只是攥紧了蓝头巾中的白珍珠(关于男主生死我并不知情)。

父亲蓝陶的蓝与画家妻子珍珠之白,都证明不了她的身份,她是漂泊无依的,而且与屠夫儿子的爱情在片中也没得到明确的许诺。

在自由与爱情的光环之中,疼痛是耳垂上不起眼的小洞,我看到的是她为艺术所做的献身,和一种不需要任何回报的圣母之爱,她造就了画面的纯真之欲。

然而在艺术家身后的女人们,为他争吵吃醋牺牲。所以正如我朋友说女生想做家庭主妇的不切实际,他愤青地说凭什么是你,我觉得凭什么为你……

相比于性与爱和艺术的关系,我更喜欢《黑天鹅》那部,女性虽为男性所指导,最终却是为了自己眼中的完美。这部《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在视听美学上的确是美的(台词不喜欢),但展现的是一种目前想要挑刺的男性视角。它更像是一幅社会写实的风俗画,在立意上并不值得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