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電影綠皮書是因為聽了《曉說》節目中高曉松介紹的第91屆奧斯卡,這部影片是他最看好的影片,節目錄制時頒獎還未進行,頒獎後果然實至名歸,共榮獲最佳影片獎、最佳男配角獎(馬赫沙拉阿裡)、最佳原創劇本獎三項含金量極高的大獎。獲獎影片最大的好處就是為電影小白們淘汰掉差電影,值回票價!

      這部電影的主題是種族平權,基調輕松幽默,對普通觀衆觀影感受友好,意義深刻卻不說教,素材不新但人物設置新,黑人音樂家學曆高,社會層次高,談吐文明高雅;白人司機社會底層,租房度日,談吐粗俗直白。情節也非常簡單,就是黑人音樂家雇傭白人司機到美國種族歧視最深的南部巡演之旅,從白人司機連黑人喝過的水杯都要立即丢掉的潔癖式偏見,到為五鬥米折腰刻意擡高身價接受這份工作的無奈,最終被音樂家的表演和克己的精神所打動、從而真心開始欣賞音樂家,為音樂家遭受的種種不平待遇而反抗,甚至沖動到打警察抓進監獄,到最後不計生計報酬地支持音樂家反抗歧視地罷演巡演最後一場的聖誕演出。像高曉松說的,聰明人很多,看聰明人為愛,為情,為友誼犯傻才難得,也讓我想起明蘭說愛一個人是會不理智的犯傻的。

      從巡演的最開始兩人雞同鴨講的語言溝通不暢,到飲食習慣、衛生習慣的不同而引發的各個搞笑細節展示兩人文化背景和階級差異的各種不同,最後是逐漸了解、真正交流後的互相理解、欣賞和融合。司機逐漸放下偏見和不理解轉為欣賞和敬服鋼琴家保持尊嚴的隐忍,鋼琴家也在司機的影響下慢慢取下高傲孤獨的面具,從小心謹慎、委曲求全的用心維護自己的尊嚴和階層優越感到開始開放心态去聆聽黑人同胞們的音樂,關注自己的同胞,思考他們的境遇。一路走來,二人早已超越了雇傭關系,有了情感的鍊接,那種逐步放下偏見的溫暖感如同水花一般一點一點随着輕松幽默的劇情,随着巡演一站一站的推行而蔓延開來!

      裡面有幾個細節令我印象深刻,一個是白人司機将妻子請來家裡的黑人水管工喝過的杯子秒丢到垃圾桶裡,這和妙玉甯願将劉姥姥喝過水的杯子砸碎丢掉都不想送給劉姥姥,還将她經過的地用好多桶水來清洗的細節有異曲同工之秒,說簡單些就是優越感的嫌棄和偏見。司機勸鋼琴家吃炸雞片段的搞笑。西裝革履的鋼琴家和田間勞作的黑人農仆之間長時間的凝視,無聲巨響。雨夜争吵中黑人鋼琴家喊出的關于身份喟歎的那句話:“如果我既不夠白,也不夠黑,甚至不夠男人,那告訴我,我是誰?”

      優秀電影裡除了細節還有打動人心、引人深思的金句。You never win with violence. You only win when you maintain your dignity! So if I am not black enough, and if I’m not white enough and if I’m not man enough, then tell me Tony, what am I?  Being genius is not enough, it takes courage to change people’s hearts. My father used to say:“whatever you do, do it a hundred percent. When you work, work. When you laugh, laugh. When you eat, eat like it’s your last meal.” You Know…the world’s full of lonely people afraid to make the first step.

      好的電影一定是除開輕松搞笑外,還有回想、餘味,甚至沉思的。比如我看到的幾篇影評,有引發對留學生身份認同的,有關于美國黑人認為此片政治不正确的(有評價認為近年奧斯卡評獎總在政治正确的大旗下頗受限制),有寫區分人的不隻是膚色而延伸到其他偏見的,還有從綠皮書裡看到人的三重孤獨的。好的電影就是如此,視角不同,看到的内容引發人思考的點會出現一千個哈姆雷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