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雪映窗

武林至尊,寶刀屠龍;号令天下,莫敢不從;倚天不出,誰與争鋒。

從通俗讀物到文學經典,金庸的武俠小說,豐富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俠義内涵,不僅突破了傳統的武俠小說範式,更超出了“英雄傳奇”的文類框架。

作為“射雕三部曲”中的最後一部,《倚天屠龍記》雖名氣不及《射雕英雄傳》,卻同樣是近百萬字的鴻篇巨著。自1961-1962年在香港《明報》連載後,《倚天屠龍記》和金庸其他14部武俠作品一樣,成為後世影視業取之不竭的富礦。

2月27日,由蔣家駿執導,曾舜晞、陳钰琪、祝緒丹、周海媚等主演的新版《倚天屠龍記》登陸視頻網站。有“金庸翻拍千千萬,倚天屠龍占一半”之說的《倚天屠龍記》,迎來了改編曆史上的又一波熱潮。在此之前,鄭少秋、梁朝偉、馬景濤、蘇有朋、鄧超等版本,已各有擁趸。

...

原創力不足,翻拍武俠劇已成影視行業嚴控市場風險的“規定動作”。在《尋秦記》《新笑傲江湖》等飽受批評的語境裡,《倚天屠龍記》能否異軍突起,複制新版《射雕英雄傳》的成功呢?

《倚天屠龍記》還原度幾何?

作為武俠小說的一代宗師,金庸編織出與朝堂截然不同的江湖世界,描摹了快意恩仇、幫派争鬥、春秋大夢等“成年人的童話”。翻拍金庸作品,是一件極為取巧讨好、卻也如履薄冰的難事。

經典的人物塑造與劇情文本打底,翻拍武俠劇在劇作上有基本保障;借助金庸小說本身的吸引力與培育多年的武俠劇市場,金庸翻拍作品也不乏關注度——幾乎每一部金庸翻拍劇籌備之初,從選角到開機、從定檔到播出,都為人注目。

...

但經典新編,又并非易事。雖說文化具有時代性,每個時代都有屬于自己的文化特征,但若罔顧原著要義,放大情愛主題、削弱情義價值,卻也容易走向庸常,成為注重感官刺激的浮誇之作。如于正版的《笑傲江湖》,消解了原有的政治隐喻,沉浸在感情糾葛中無法自拔,最終難逃罵名。

剛剛播出的《倚天屠龍記》,同樣面臨前輩們的老難題。前有梁朝偉、馬景濤、蘇有朋、鄧超等多個版本《倚天屠龍記》,經典文本的時代新編頗費思量。在新《射雕英雄傳》開啟金庸小說成功進軍網劇的時代後,導演蔣家駿試圖在《倚天屠龍記》中複制前者的成功。

新《射雕英雄傳》成功原因有二,第一是尊重原著,第二是演技在線。《倚天屠龍記》的第一觀感,來自于經典複刻。

...

第一張牌是情懷殺。為了勾起觀衆懷舊情愫,《倚天屠龍記》讓周華健的《刀劍如夢》成為新劇的片頭曲,而該歌曲正是馬景濤版《倚天屠龍記》的經典曲目。當熟悉的樂章再度響起,觀衆陡然湧出時光飛逝的滄桑之感。

還有“史上最美滅絕師太”話題——周海媚從當年的周芷若變成如今的滅絕師太,多年媳婦終于熬成婆。而金庸劇熟臉的“穿越”梗,已被導演蔣家駿玩的爐火純青,在《倚天屠龍記》裡,扮演混元霹靂手成昆的樊少皇,是1997版《天龍八部》的虛竹;金毛獅王謝遜的扮演者黑子,在多部金庸劇中分别扮演過西毒歐陽鋒、金輪法王、任我行等經典角色。

...

第二張牌是劇情還原度。從目前播出的10集來看,原著小說中的故事主線和經典場面,得到了較為完整的呈現。總體量為50集的《倚天屠龍記》,花足10集來講述“張無忌前傳”。以張翠山與殷素素的情感為主線,并穿插楊逍與紀曉芙等支線劇情,俞岱岩受傷殘廢、張翠山殷素素雨中相識、漂泊冰火島誕下張無忌、張翠山自殺殷素素尋親、張三豐帶張無忌少林求醫等小說經典橋段。

嚴格遵照原著情節框架的《倚天屠龍記》,保證了劇情沖突與情節走向的基本完成度,網友們集火的最大槽點,反而是新《射雕英雄傳》裡最讓蔣家駿遺憾的動作戲。

1.5倍速才是正确打開方式?

“金古溫梁黃”異彩奇光,穩坐第一把交椅的金庸,其小說魅力不僅在于構建了奇妙的武俠世界,還通過非凡想象力,描述了天馬行空的武打場面。其千變萬化、精彩紛呈的武功呈現,既是獨立于日常生活之外的視覺奇觀,也提供了劇情推動的關鍵抓手。

試圖大展拳腳的《倚天屠龍記》,号稱使用了金庸劇中“最龐大的特效”。

此前,匆忙上檔的《新射雕英雄傳》,因缺乏足夠的後期制作時間,在動作特效的呈現上留給蔣家駿不少遺憾。在制作《倚天屠龍記》時,蔣家駿花足了8個月來進行後期制作,在接受媒體采訪中,蔣家駿一再強調,“光明頂大戰、乾坤大挪移、金剛伏魔圈都需要用到大量特效,來表現出金庸世界裡的磅礴氣勢。”

...

讓人遺憾的是,《倚天屠龍記》卻因武打動作慢鏡頭的高頻率使用,遭到了網友的口誅筆伐。

開篇一場20多分鐘的打鬥戲,從陸地到湖中,從白天到黑夜,正面硬剛與伏擊暗殺輪番上演,輕功、内力、暗器等接連祭出。本應該是你來我往、拆招喂招的精彩橋段,卻被慢鏡頭活生生拉成了“左手右手慢動作”。

慢鏡頭的高頻率使用,幾乎貫穿整個《倚天屠龍記》。無論是滅絕師太與白眉鷹王的對決,還是張翠山、殷素素夫婦與謝遜硬剛,抑或光明左使楊逍大顯神威。無處不在的慢鏡頭刻意呈現出視覺特效,讓觀衆看得相當難受。

...

金庸武俠劇的爽利感,本來自于或硬橋硬馬、或高來高去、或招招緻命的武打場面,但在《倚天屠龍記》中,莫名其妙的慢鏡頭讓武俠劇丢掉了最基本的視覺奇觀,武打場面就此“毀容”,網友刷屏“1.5倍速才是《倚天屠龍記》的正确打開方式”,并調侃“這是第一步打戲需要快進的武俠劇”。

對叙事節奏和人物塑造的傷害,更受到了炫技式慢鏡頭的荼毒。打戲與文戲的詳略得當、快慢有序是武俠劇叙事節奏的基本要求,毫無節制的炫技讓本應該明快的故事頻率放緩腳步,提前進入“垃圾時間”,更無法成為情節的“推進器”。

...

回顧金庸武俠劇的特效制作與打鬥場景,港劇黃金年代囿于成本,往往采取棚内錄制,小景别+人物情緒來撐起動作場景,舞台化痕迹較重;及至張紀中拿起金庸劇導筒,武功套路的舞蹈化對暴力進行了詩意消解,并用特技與長鏡頭來呈現内心世界;如今有大量特效鏡頭,本可以帶領武俠劇走向“重工業”的《倚天屠龍記》,卻在動作設計和特效制作上過猶不及,實在令人扼腕。

口碑能否低開高走仍待觀察

從通俗讀物到文學經典,金庸之所以能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留下濃重一筆,正是把義、武、情三者錯綜交融。義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傳統内涵是見義勇為與除暴安良,最高境界是舍生取義和殺身成仁;武是以武犯禁、以暴制暴,是俠客劫富濟貧、鋤強扶弱的倚靠;情同樣是金庸的拿手好戲,15部小說裡有太多的經典愛情,每一段都足夠隽永。

在武打場面已輸一招的《倚天屠龍記》,需要靠義與情來扳回一局。

...

作為“射雕三部曲”中的最後一部,《倚天屠龍記》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在人物呈現上,男主角張無忌是個溫文爾雅卻優柔寡斷,以至于處處留情的花心渣男形象,這與《射雕英雄傳》中木讷呆滞卻又一腔熱血的郭靖、《神雕俠侶》中高冷孤傲但又一往情深的楊過截然不同。宋元亂世背景下,郭靖與楊過身上都散發出民族大義與理想主義,但在張無忌身上卻隻有飄然隐退、縱馬江湖的普通人特質。

正因為人物性格的截然不同,《倚天屠龍記》的愛情呈現頗具特點,體現出金庸對幽暗人性的深刻體察。《射雕英雄傳》中男女互補式愛情,是中國人期盼的傳統理想型;《神雕俠侶》從打破禮教和世俗偏見出發,歌頌了跨越身份的愛情;而《倚天屠龍記》呈現了渣男的愛情觀——周旋在趙敏、周芷若、小昭、殷離之中。小說最後,讓朱元璋摘取勝利果實的張無忌,雖與趙敏策馬天涯,卻仍在做着與紅顔知己重溫舊情的美夢。

...

因此,曾舜晞版的《倚天屠龍記》能否讓觀衆和書迷滿意,其終極衡量标準仍舊是張無忌、趙敏、周芷若等人物的多層次塑造。隻更到10集的《倚天屠龍記》,張無忌尚是身中玄冥神掌的孩童,劇情仍處在序幕階段,蓋棺定論為時尚早——要知道,大獲成功的新《射雕英雄傳》在毫無預期之下低開高走,成為近年來武俠翻拍劇成功的獨苗;觀衆對《倚天屠龍記》的要求也不高,過于炫技的武打場面尚可用1.5倍速略過,但隻要尊重原著體現出俠義價值取向,還原人物展現經典愛情,就已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