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應該停止探索,我們所有的探索最終将回到我們的起點并第一次了解該處。”這是英國詩人艾略特的詩句,也是放在影片片頭的一段話,在此之後,導演就以類似遊戲的方式為我們提供了在90年代末期另一種奇妙的觀影體驗,同時對傳統道德、價值、選擇做出了不同程度的消解和颠覆,形成了後現代主義電影的标志。

  遊戲開始了,在德國柏林,曼尼正在給他的女朋友羅拉,他告訴羅拉自己丢了十萬馬克。20分鐘後如果不歸還十萬馬克,他将會被黑社會老大初死。時間緊迫 為了營救曼尼,羅拉開始思考誰可以短時間内借十萬馬克,她想到了她的父親,她開始奔跑,經曆了三次死而複生的闖關經曆,她最終在20分鐘内解決掉了十萬馬克的問題,與男友曼尼揚長而去。

  羅拉快跑是20世紀末期德國實驗電影的代表,這種實驗電影在後現代主義頻發的背景下變成了後現代主義電影 ,後現代電影指對後現代社會特征進行反映反思的類型,它具有知識精英的懷疑氣質,不再相信真理的存在和可求性,不再相信人類解放的宏大叙事,它是對崇高感、悲劇感、使命感的疏離和拆解,簡單來說就是用反叛精神來突顯出一種強烈的實驗性質和前衛立場,像21世紀的《蘇州河》等都是後現代主義電影。從電影叙事角度來看,羅拉快跑顯然打破了好萊塢的慣用叙事結構,用遊戲的方式展現了闆塊式結構,采用分段叙述同一人的不同命運,沿用着《土撥鼠之日》和《盲打誤撞》的結構和想法,同時加入了大量的遊戲元素、激蕩的音樂,這減弱了電影叙事性,而且三個闆塊式把叙事結構重新解剖,三個闆塊幾乎沒有任何關聯,每一個闆塊都是講自己單獨的故事,有着自己本身的起承轉合,這一想法影響了後世的很多的導演,不僅僅是遊戲元素和闆塊式結構的前衛,導演嘗試着将電影裡的每一個人物賦予生命和命運,也就是《蝴蝶效應》。羅拉的每次出現,早了幾秒晚了幾秒都對遇到的人的一生産生了影響,導演僅僅用PPT的形式就向我們展現了這個多元的世界,羅拉經過的那些關卡,遇到了那些人,改變了命運,這好像是歐洲電影慣用的方式,也恰恰是後現代主義的思想--關于命運、關于這個世界的未知感,關于無以名狀的操控力,這一切都浮現出來,後來香港的銀河映像也大多呈現出這樣一種思考,羅拉快跑的電影叙事諷刺了這不知去處的人生;從電影畫面來看,影片加入了很多的現代元素,我們好像很難從影片中看出什麼教科書般的視聽語言,隻有動漫、PPT還有一頭紅發的羅拉在狂奔,這也是後現代主義電影的特點 也就是多元拼貼,黑白與彩色、高速攝影、快慢鏡頭.... 觀衆的眼睛好像一直在随着鏡頭移動,沒有絲毫的停止,鏡頭不止忠實于羅拉,更是所在這個世界裡的人。有個奇怪的現象,羅拉快跑更多是多個長鏡頭拼在一起,在多個長鏡頭的組接下超越時空,這可不可以被視為一種新型蒙太奇,即使兩者相反...... 從藝術風格來看,羅拉快跑以其獨特的叙事結構呈現出無止境的開放意識,借住羅拉三次對時間與命運的探索,在奔跑中進行挑戰來告訴我們這個世界的荒謬性,這本身就是一個後現代主義的思想,這種颠覆與背離就是其獨特的藝術風格,締造和構建一個非理性和無邏輯的異化世界,形成了荒誕化的審美向度。

  對于影片細節,影片中有幾處細節足以證明銀行門口的保安就是羅拉的親生父親,在羅拉第三次趕到銀行門口時,父親已經坐上車走了,此時她大喊一聲,出來開門的正好是保安,而且細聽,背景音中有心跳的聲音......

  總體來說,後現代主義電影提倡反叛,給觀衆帶來快感,以極其個性的畫面和邊緣化的刻畫來體現思想和人性的張力,不斷探索我們周邊的世界,在此來看羅拉快跑是一部極其優秀的後現代主義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