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醜這段話就是本片主題。聚焦于人與人之間的冷漠、疏離。“是我想太多,還是這個世界變得太瘋狂?”處在一座堕落的城市,小醜一再強調,跟這個世界隔着一堵牆。


坐在公車上友善的逗孩子笑,卻被視作騷擾;真誠接受同事的禮物,卻被無情欺騙;有心對心理醫生訴說,卻根本無人傾聽。這也許就是:我拼盡全力,卻不敵世界滿滿惡意。


...


影片故事背景設置在1981年的美國哥譚市,畫外音無時無刻不提醒觀衆,哥譚市正經曆五十年裡最糟糕的時刻,垃圾堆積成山,全市鼠滿為患。


貧民在影院外遊行示威,富人卻在院内看卓别林飾演的《摩登時代》開懷大笑。


...

< 鮮明的對比 >


近兩年,越來越多電影開始關注階級問題,或是貧富差距引發的社會矛盾。例如,斬獲今年金棕榈大獎的《寄生蟲》,去年交口稱贊的《燃燒》,還有國内近兩年的佳作《我不是藥神》、《大象席地而坐》。


這些作品敏銳的捕捉當今社會正面臨的最大挑戰,而《小醜》同樣如此,在表現作為一個邊緣人生存的困難性。就如片中小醜所說:想要開心過日子,真的很難。


影片小醜經曆了3次重要打擊。第一次是事業,幻想自己的喜劇能被莫瑞欣賞,結果換來的是辛辣諷刺;第二次是家庭,最愛的母親(其實是養母)卻縱容養父虐待自己;第三次是愛情,這次更悲催,完全是自己臆想出來的悲劇。


...

< 為了呈現角色病态,減重47斤 >


這裡不得不提傑昆·菲尼克斯精湛的演技。盡管以他的年齡演小醜過于年長,但他依然準确的用三種笑容演繹了小醜的主要情緒。


首先是病理性笑容,随時随地不分場合被動的笑,小醜被養父虐待時,養母不願聽他哭泣,一直強迫他笑,以至于留下精神後遺症,“HAPPY”這個小名就是由此而來。


其次是僞裝性笑容,為了合群強作苦笑,例如在酒吧聽脫口秀時,明明沒有get到笑點,卻自欺欺人式的大笑。


最後是釋然性笑容,整個人豁出去了,沒有任何心理負擔,例如結尾在樓梯跳舞時肆無忌憚的狂笑。


...

< 從老闆辦公室出來,秒變臉 >


除此之外,還有遇到黑人女友時溫馨的笑,獲知自己是養子時失望的笑,殺死同事時陰森的笑,光是“笑”菲尼克斯就展示出許多不同版本,角色完全融入靈魂。


今年奧斯卡影帝估計跑不掉。而希斯·萊傑之後再無小醜,這句話也可以删掉了。


...

< 要不,一起搞事?>


最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以性喜劇(宿醉三部曲)聞名的導演托德·菲利普斯,對于拍嚴肅電影竟然如此遊刃有餘。在訪談中,他說:作為導演,我最驕傲的是做到了如何遞進小醜的情緒。


首先他利用樓梯的重複場景。影片開始時,小醜被周遭環境折磨的體無完膚,内心無比掙紮,他拖着沉重且疲憊的步伐向上爬樓梯(兩次),暗示其在努力維持一種生活狀态。


直到經曆地鐵殺人後,開始随意而輕松向下走樓梯(兩次),暗示他慢慢得到釋放與解脫。


...

< 上上下下,越堕落越開心 >


其次,菲利普斯大量使用特寫、俯拍和仰拍,目的在于表達小醜極端迷失自我的狀态。我最喜歡的是地鐵那段場景,也是小醜轉變的開始。


忽明忽暗的燈光,大特寫聚焦于小醜的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配上地鐵刺耳的嘈雜聲,暗示着小醜内心的混亂和掙紮。那是他第一次殺人,眼神帶着堅決和一絲慌張,殺完人後無法抑制内心的激動,情不自禁在廁所跳起了舞,荒誕而優美。


...


最後,導演在拍攝小醜跟蹤女人時,攝影機總是隔着牆、鐵絲網、玻璃或欄栅。為什麼?


其實,導演早已用電影語言告訴觀衆,這是小醜的幻想,也是自我催眠的手段,當美好的氣球被戳破時,小醜也就徹底化身為邪惡之王。


...

< 永遠隔着一層“面紗” >


看前我一直抱着一個疑問,《小醜》憑什麼能拿威尼斯金獅獎?絕大多數專業獎項都對超英電影嗤之以鼻,更冠以“爆米花”的稱謂。可《小醜》卻斬獲首個超英電影最高榮譽象征。


...


導演馬丁·斯科塞斯對電影的看法讓我很贊同:電影是關于美學、情感和精神上的真相。而《小醜》就是真相,有普通人的煩惱與憂愁,他的遭遇能讓人産生共情,他代表着每一個社會邊緣人,從反面啟迪人的思想。


當然,小醜的故事是假的,但我們都知道這個故事想說什麼:超級反派的殼,現實批判的肉。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