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雲飛

經曆了去年的市場低谷,2018年的七夕檔票房同比翻番,單日票房報收4.69億,為2017年2.13億的兩倍還要多。據悉,這是2014年擁有七夕檔以來,史上表現最好的七夕檔。在此之前,七夕檔長期在2億大關徘徊,最高的2016年也不過2.53億而已。

票房創新高之外,今年七夕檔卻無一部愛情新片上市。8月17日當日,新片《歐洲攻略》《新烏龍院之笑鬧江湖》《精靈旅社3:瘋狂假期》《快把我哥帶走》《美食大冒險之英雄燴》都不是愛情片。而最終斬獲當日最高票房的電影,還是“老片”《一出好戲》。

...

史上最熱七夕檔,卻與愛情無關。看似魔幻而吊詭的現實,無非是向市場證明——熱度正好的暑期檔,才是帶動七夕大盤的根本原因;以制造消費噱頭而誕生的七夕等小檔期,絕不是投機倒把、急功近利賺取快錢的“避風港”。

暑期大盤帶動票房,有名無實的七夕檔隻剩宣傳噱頭

在不斷有新片撤檔暑期的背景下,愛情片逃離後的七夕檔,看起來也不那麼奇怪了。由陳曉、杜鵑、王嘉、馬蘇主演,霍建起執導的《如影随心》原定于8月17日公映,卻在8月9日突然宣布延期;濑濑敬久導演的純愛片《跨越八年的新娘》,曾一舉入圍日本電影學院獎多個獎項,原本有望在七夕上映,最終卻定檔9月。

缺乏愛情片的七夕檔,隻剩《歐洲攻略》《精靈旅社3:瘋狂假期》等有少量愛情元素,但本質上依舊是動作喜劇與合家歡動畫等新片。不是愛情片,在七夕怎麼宣發?動作片、喜劇片、動畫片們在節日來臨前,用海報、預告片等“七夕定制”的方式,來給觀衆發糖。

...

如《歐洲攻略》連續曝光了“七夕男神特制版”和“七夕女神特制版”預告片;《精靈旅社3:瘋狂假期》的預告片則有“愛如猛獸版”“單身版”兩種,中文海報上也打出了“真愛一夏”的字樣;《新烏龍院之笑鬧江湖》讓銀幕情侶吳孟達與葉全真“對話”——我在這裡等你30年,你終于來了。

不過,七夕當日斬獲票房最佳的,并不是這些雜糅了七夕宣傳噱頭的新片。貓眼電影提供數據顯示,8月17日七夕當天共報收4.69億票房,其中上映已有8天的《一出好戲》表現最佳,單日票房破億,占比達22.9%,其48.7%的上座率在各片中也是最高;擁有四分之一排映空間的《歐洲攻略》,上座率僅有26.0%,票房未能破億。其他多部新片,如《新烏龍院之笑鬧江湖》《精靈旅社3:瘋狂假期》《快把我哥帶走》,還不及李冰冰與傑森·斯坦森的《巨齒鲨》,排在單日票房的第4-6位。

...

影片質量及口碑成為拖累新片的最主要原因。作為馬楚成導演“攻略三部曲”的第三部,《歐洲攻略》遠比不上《東京攻略》與《韓城攻略》,盡管有演技派+流量小生小花的陣容、升級的歐洲場景,但隻獲得了3.7豆瓣評分;《精靈旅社3:瘋狂假期》也是系列最低評分,第一部7.8、第二部7.5,第三部隻有7.0;《新烏龍院之笑鬧江湖》則是影版《愛情公寓》之後又一部毀童年、賣情懷的電影。

可以說,即便是販賣愛情的宣傳噱頭,今年的七夕檔都乏善可陳,讓單日票房翻番的,來自于暑期檔的大盤/周五的消費觀影慣性/《一出好戲》《巨齒鲨》等老片餘威等等。

愛情片從7部到0部,先天不足的人造檔期不成熟

回顧七夕檔的發展曆程,可以發現這一“人造檔期”的些許規律:

2012年,楊幂與劉恺威主演的《hold住愛》在七夕上映,算得上内地影市第一部大力宣傳七夕的電影,“專為情人節打造的浪漫電影”等噱頭,讓觀衆耳目一新。而“排片超萬場居首位”的效果,也讓片方認識到愛情片+七夕檔的票房火力。

2013年,七夕檔邁入了億元時代。愛情片與七夕檔的結合并沒有延續,當日票房冠軍是上映已有14天的分賬片《環太平洋》,選擇七夕開畫的《宮鎖沉香》是大熱電視劇《宮》的電影版,其他如《一夜驚喜》等則是“性喜劇”、青春片等。

...

2014年,單日票房進入2億的七夕檔,共有7部有濃郁愛情元素的電影同屏競技,《白發魔女傳之明月天國》《後會無期》《閨蜜》《小時代3:刺金時代》等創造最擁擠七夕檔。

也正是2014年的表現,讓2015年《新娘大作戰》《戀愛中的城市》等愛情片選在在周四七夕公映,但大盤未有起色。

此後,2016年創造了七夕最佳成績,2.57億票房紀錄直到2018年才被打破。但撐起票房大盤的為《盜墓筆記》《愛寵大機密》《夏有喬木雅望天堂》等電影。

待到2017年,《戰狼Ⅱ》餘威仍在,好萊塢大片《星際特工:千星之城》強勢登頂,愛情片再度乏力。

...

七夕檔的規律,由此呼之欲出:

第一,從七夕檔“誕生”至今,随着大盤水漲船高,愛情片對待七夕檔的态度不一,既有“蹭一波熱度”,也有培養成熟檔期的嘗試,還有完全放棄的情況。如2015年《新娘大作戰》選擇在周四七夕節上映,2018年則無一部愛情片在七夕期間上映。

第二,專門為七夕量身定做的愛情片,幾乎難以尋覓,有愛情元素的其他商業類型片,才是七夕的主力。如《白發魔女傳之明月天國》《後會無期》等片,愛情隻是其中重要元素,《戀愛中的城市》等純粹的愛情片隻是少數。

第三,身處暑期檔的七夕,欠缺電影市場的節假日效應,往往直接“暴露”在暑期檔大片的火力之下,因此非愛情類的重磅國産片,抑或進口大片才是七夕的票房霸主。如2013年的《環太平洋》制霸七夕檔等。

整體來看,從2014年7部愛情片同日公映,到2018年0部愛情片開畫,因宣傳噱頭而湧現的七夕檔先天不足,始終未能進化為成熟檔期。

改檔撤檔等市場亂象頻發,“檔期依賴症”與“決定論”可以休矣

處在高速發展階段的中國電影市場,依然具有很強的“節假日效應”。電影票房依據國家公共法定節假日來波動,是市場的公認規律。因此,圍繞節假日的宣發打法,成為各大片商營銷的關鍵。

如在遙遠的2008年,“五一”長假取消,分割出了清明、端午、中秋等三天小長假,再加上元旦和五一,5個時間長度為3天的檔期随之誕生,其市場容量僅次于春節檔、賀歲檔和國慶檔。

但在營銷噱頭下營造出的三八檔、七夕檔、光棍節檔、愚人節檔、情人節檔等檔期,更多要依附節假日消費,才能在票房上有所起色。如今年七夕檔票房破紀錄的重要原因,是恰逢周五,正是新片上映和觀影爆發的時候;而西方情人節如果與撞上了農曆春節,那票房就會節節攀升,形成大年初一之後的第二個票房高潮。如2018情人節恰好在除夕之前,單日票房2.6億,正處在春節當前的大盤低位。

...

來源:貓眼電影

與五一、端午等檔期相比,非節假日的人造檔期遠沒有走向成熟。成熟檔期應該具備哪些條件?業内普遍認為,需要同類型高質量影片産生“聚集效應”,共同吸引大批影迷,并在特定時間内集中上映。然而,如今相當多的小檔期,是在宣發思路下生硬造出,不僅體量狹小、對節假日消費有依賴性,也因噱頭十足,有高概念而無實物。

回望沒有愛情片的七夕檔,值得業内再一次确認的是,人造檔期隻能是宣發的噱頭,絕不會是檔期造就影片,而是影片決定檔期。且看2018年春節檔最大黑馬《紅海行動》——按照以往慣例,春節檔應該是合家歡喜劇片的天下,然而一開始完全不被看好、排片市場率隻有10%的主旋律動作片《紅海行動》,依靠有内涵、有筋骨、有深度的高質量,完成了逆襲。

...

從這個角度看,在暑期檔改檔撤檔的23部電影,依然患有“檔期依賴症”,把希望寄托在檔期紅利之下。殊不知在市場成熟度進一步提高之下,過度投機、追求短期利益的電影,已經逐漸被市場所淘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