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這類電影要女導演來拍,因為隻有女人最懂女人,能把她們最好的一面、最合理的定位呈現給觀衆,這是2019版《霹靂嬌娃》最大的變化。

...

當然,更主要是養眼啊,肉眼可見的“好看”。

要2019《霹靂嬌娃》與老版具體哪裡不同,咱們如下慢慢說。


新版為何不同

《霹靂嬌娃》,很多觀衆熟悉是2000年那部老版,卡梅隆·迪亞茲、劉玉玲、德魯·巴裡摩爾三位美女,各種能打。

...

當時我還小,是沖着袁祥仁的動作指導,以及片中裡各種cos《黑客帝國》的動作場面,沒有太深印象,隻是覺得這片不夠過瘾,打得也不盡興,談戀愛也如隔靴搔癢,沒過多久就淡忘了。

多年之後重看老版《霹靂嬌娃》,就覺得看不下去了。

除了動作效果過時外,就是時過境遷之後,感覺不對勁了。主要還是三位女主角的功能性,重看的時候,感覺天使們完全被當作“工具人”使用,讓她們幹什麼就幹什麼.

...

包括色誘男性,比如卡梅隆·迪亞茲穿着内褲跳舞,出門接快遞看見帥哥還撞門上了,跟傻大姐一樣;劉玉玲扮成按摩女,去去偷鑰匙;德魯·巴裡摩爾最慘,賽車場上色誘對方,舔方向盤,還被山姆·洛克威爾飾演的大反派給睡了。

...

所以,當年的環境下,老版《霹靂嬌娃》打着女性崛起的旗号,實際上依然是男性為主導,讨好男性觀衆的電影。

這不是在踩老版,更不是什麼女權主義,隻是覺得,如今這個年代,新版照以前那個拍法,不被噴死才怪呢!


女性覺醒+團隊協作

所以2019年的《霹靂嬌娃》,可以想象得到,本片在符合時代審美特征下的變化:

★功能:“天使們”不再依賴男人。

開場,小K出任務,就與目标男性一直在争論着女性權益相關話術,她認為“女性可以做任何事,且應該有權利為自己的事業做出選擇,而不是依賴男人。”

...

結果對面的那位直男當然不以為然,最後就是小K完成了任務,順便把對方揍了一頓。

電影裡,這樣“巧立名目”的設定不少,三位女主角非但沒有依靠他人,反而在完成任務的時候,還得解救被反派當成人質的小哥,這可倒好,完全性别逆轉。

另外還有值得注意的改動,就是“X教授”飾演天使們的上司,這個角色,2000年版裡是比爾莫瑞扮演,而開場他選擇退役,接替他的,是伊麗莎白·班克斯,同時也是本片的導演。本片中天使的上司,換成女性。

...

你以為光是改變性别就完了,這裡天使的上司,不像老版中那樣隻會發号施令,而是天使一起工作,甚至隻是作為司機,所以電影中有個錯覺,這位“波斯利”,不像是上司,更像是給天使打工的。。。這也引出第二條。

★定位:“天使們”之間的通力合作

本片從故事的角度更像是前傳,但并沒有什麼卵用,這個故事依然很陳舊,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就是電影對團體的集體意識及女性之間的互助橋段的強化。

...

不依靠男人,所以必須靠自己。

兩位久經沙場的老隊員,協助一位菜鳥新隊員的設定,這導緻她們三者的關系和助力完全在自己的圈子裡建立,所有的任務都是他們獨立完成,當然還少不了結尾那一幕的“天使行動”。


美女打架,性感火辣

而且,這部電影也沒有走打女路線,但并不是沒有打!因為如今快速剪輯下追求技巧性格鬥的方式已是主流。

...

女性角色打鬥,不僅外形美麗性感,而且動作輕盈敏捷,較之功夫男星們的僵硬動作,“打女”們運動起來姿勢潇灑,輕重緩急,錯落有緻,說白了,不僅要打得好,而且要打得美。

所以也就避免了老版“姐手姐腳”(見下文詳解)的打鬥方式。

片中很少安排天使們與男性反派硬碰硬,隻有埃拉·巴林斯卡這位維密模特,與紋身哥有過“伯恩式”打鬥。

而中段采石場大戰,算是天使們少有的硬碰硬,但過程非常慘烈,基本上她們一對一都輸了,最後靠着合作才赢得這一回合的勝利,說實話相對寫實。

...

所以,電影中大多安排天使們智取,打不過?不要緊,老娘合起夥來,慢慢收拾你。

PS,“姐手姐腳”這個詞,來源于劉家良,就是武術大師在一次訪談中,解釋以前古裝片、功夫片為什麼沒有女性。原話是這樣:

“女演員就算打得好,觀衆亦不會接受,隻覺得她在做戲,總是姐手姐腳。武打片失去逼真感,還有什麼氣氛?”

話糙理不糙,已故武術家實則一針見血,女性角色與男性打鬥,固然養眼,但終究是演出來的,也失去了真實感,說白了就是如老版那樣打的比較假。

所以後來時裝動作片采用先進的攝影和剪輯手法,在技術條件的輔助下讓女性打鬥更加順暢,才誕生了如楊紫瓊、李賽鳳這樣的打女。

...

本片其實走的是後者這樣的路線,不是男女格鬥PK,而是技巧性打鬥,追求賞心悅目,但也避免了硬碰硬,娛樂片也不能天馬行空啊,對方五大三粗的,又不是超級英雄電影。

說到底,2019年這版《霹靂嬌娃》,故事陳舊,跟上世紀的出土文物一樣,但節奏很快,且女性角色自信飽滿的人設,讓電影始終保持在一個很高調的情緒level之上。就看三位女主角大秀魅力,才是養眼且火辣。

...

緻命女人覺醒史

但話又說回來,新舊兩版《霹靂嬌娃》這麼一對比,其中因時代不同的差異化一目了然,全因這套電影的特殊性。

其根源,是1976年同名劇集的原因,當時 Charlie's Angels 還被翻譯成《查理的天使》,劇集内容大多如此,也是有着時代背景。

我們看《緻命女人》中,貝斯那個故事,發生在50年代,就是很典型的例子,貝斯隻是家庭主婦,她隻滿足于做家務,且為了讨好自己的丈夫而絞盡腦汁。這是那個時代女性的常态。

...

50年代後期和60年代中期,是美國社會風起雲湧、不斷變化的時代,女性的地位是在上述基礎上發生改變。

期間,女性,主要是白人女性,越來越多地尋求在家庭以外工作。當時的男性社會,普遍對這種風潮,看作是女性對男性工作場所的侵犯,甚至一度出現了厭女症(可參考當下的印度,不允許女性進入特定工作場合)、

所以當時一些電影,也會有意無意的融入這種思緒。比如希區柯克的《驚魂記》,以及讓女主角誕下魔鬼的《羅斯瑪麗的嬰兒》。

...

好在,這種風潮很快就過去了。70年代美國經濟滞漲危機,失業率增高,反而讓越來越多的女性走出家庭,進入男性的工作崗位,男性也不再普遍視女性為“入侵”,接受了女性也能完成男性的(部分)工作的事實,性解放也是在同期開始的。

但前提條件是,她們隻是在工作,而不是獨立,掌控權還在男性手中。

這也體現在電影中,比如《月光光心慌慌》、《異形》等恐怖片,女主角都被極具性别(男性)特征的恐怖反派追殺。

...

我們接受你們,但要掌控你們,說白了,你們就是“工具人”。

1976年的《查理的天使》,如果沒記錯的話,大概是第一部展示女性扮演傳統男性角色/職能的影視劇,但其女性的定位,包括幕後的查理,隻是下達命令,自始至終從未露面,就是男權社會的象征,不正是當時時代的反映嗎?

...

你們進入我們的工作崗位,但最終你們還是要為我們工作。

這樣的特征和定位,也被2000年的《霹靂嬌娃》毫無保留的采用。

而且對比前兩版,二者還有個共同點就是,都有“中性化”的設定,比如老版劇集風靡的70年代,正是無性别主義潮流大行其道的時期,劇中女主角們基本都是喇叭褲、領帶襯衣的裝束,那是潮流,而2000年電影版,幹脆出現了女扮男裝。

比起“女性扮演傳統男性角色/職能”,我看倒不如是“你隻有扮成男性,才有機會。。。”

...

說回到《緻命女人》,片中不同時期三位女性的定位,從家庭主婦,到一家之主,再到完全強勢且完全自由的婚姻模式,這是半個多世紀以來,代表女性地位的升格。

如今《霹靂嬌娃》也是如此,新老三版作品,幾乎是一部女性的覺醒史。

最典型的就是“茉莉公主”那個角色娜奧米,她一開始受困于“辦公室”,之後又在工廠“辦公室”的打戲中爆發,代表着半個多世紀以來,女性不僅走出家門,來到男性的辦公室,甚至并不拘泥于男性世界的辦公室,而是憑借自己打出一片天。

...

當然“幕後的查理”這個設定是無法變更的,本片也是一樣,不過還是設定了一個有趣的噱頭,這裡不劇透了。


新一代酷飒天使

當然,再怎麼變,也不會失去《霹靂嬌娃》的核心賣點,就是女性的魅力!

...

這一條,倒是經曆了半個多世紀的演變,一直保持原樣。

電影中對三位女性角色的包裝可謂煞費苦心,女性導演伊麗莎白·班克斯對如何展示女人最美一面可謂頗有心得。

攻氣十足的小K,萌妹子“茉莉公主”娜奧米·斯科特、帥美的特工埃拉,各執其能,整體又A又飒。每次出場不重樣的服裝,流行音樂包裝,整體可謂相當養眼。

還有女版007裝備,專為女孩打造,衣櫥櫃變成武器庫,不勒胸的防彈内衣,神秘功效的水果糖等等,甚至還安置了一位效仿007裡Q博士的角色——男保姆。

...

但不可否認的是,這裡的三位天使,其功能之一,就是處于“被欣賞”的層面。

這一點沒什麼值得吐槽的,這并不是“物化”女性,因為電影本身就有用來被觀賞的消費品功能,别說女性,男性也是一樣。

但這裡要強調的是,老版《霹靂嬌娃》的觀衆比例是不對等的,明顯男性角色占優,在此基礎上,女性角色的“被欣賞”功能進一步被放大,變成了單純的功效,那就是花瓶了。所以老版就是給男性觀衆準備的,才會出現舔方向盤、僞裝按摩女這樣很有“目的性”的情節設定。

PS,對了,老版《霹靂嬌娃》在當年的青少年選擇獎上大放異彩。。。你就知道為什麼了。。。

但新版《霹靂嬌娃》就不同了。

因為當下電影類型多元化、雜糅化,使得當下觀衆比例大緻相仿,男女對等。所以本片中女性角色的功能和定位的變化,如上述所言,有了很大的改善,這就使得新版《霹靂嬌娃》并不隻是為男性觀衆準備,相反女性觀衆甚至會更多些。

...

在此基礎上,女性之“美的展示”隻是上述三大定位中的之一,目的不單單是吸引男性目光,更多是展示女性魅力。

我覺得女性觀衆會喜歡這部電影。

...

PS,本片有不少老版的彩蛋,除了幾處肉眼可見的緻敬外,還有一處,就是服裝,見下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