鋒芒智庫丨大靜

三十年前,《十六歲的花季》開播,内地銀幕的焦點首次放在了一群熱血、生動的少男少女身上。《十六歲的花季》開了青春校園劇的先河,也讓中國電視劇行業的生态經曆了一次用戶“叠代”——年輕群體首次成為電視劇創作的靈感來源、驅動力和目标受衆。

此後,青春校園題材被掘地三尺,多彩的校園生活、美好的校園愛情、青春期的叛逆迷茫、主角們遠大的夢想和抱負、與港台偶像因子的融合、對社會現實問題的折射、甚至是“殘酷”青春裡的創傷與疼痛……經過三十年的開發,青春議題已經越來越難玩出新的“變種”,而一個更值得警惕的問題是,紮堆的青春校園劇、同質化嚴重的人設和劇情已經讓觀衆審美疲勞,越來越難引發年輕群體的同鳴共振。

...

4月15日,《你好,對方辯友》上線,這部由芒果TV主出品和獨家播出的青春校園劇,以“青春思辯”為切口,還原了一出交織了辯論、愛情、友情、親情的大學生活圖景,展示了“辯論味道”的硬核青春。

硬核青春辯論劇,一款“剛需型”内容産品

知乎上有用戶發問:“為什麼大家都說中國的青春劇難出精品?”其中得票最高的答案是——“因為中國的青春片,拍的根本就不是青春啊。”

就青春劇市場而言,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長期以來,青春劇的創作方和青春劇的觀衆之間是缺乏交流的,溝通渠道不通暢造成了“信息不對稱”和内容錯位。換句話說,大量創作方還将“純愛”、“磕CP”當成年輕群體的需求,并基于此向年輕群體輸送“流量偶像+IP”的公式化青春劇。

...

霸道總裁富二代愛上傻白甜姑娘、甜到“齁”的劇情、偏離現實設定的狗血橋段、某些劇集甚至脫離了時代背景……大量青春校園劇被“懸浮式”劇情填滿,本該勵志向上的校園反倒烏煙瘴氣,要麼甜,要麼喪,要麼虐,青春劇也由此被貼上了無腦、低幼等标簽。

顯然,“魔幻校園”并不能契合當下觀衆的内容消費需求。如今青春劇的受衆主力,已經由80後、90後變遷為在信息碎片中成長起來的95後Z世代群體,傳統的青春劇套路讓他們自動“免疫”,隻有夠硬核的青春内容,才能吸引到更多元化、多認知、個性化的Z世代們。

如何去踏準青春文化的節奏,在日趨飽和的青春劇市場找到新“藍海”?《你好,對方辯友》開先河的将“辯論”元素融入到青春劇中。在筆者看來,《你好,對方辯友》恰恰是一款針對當下青春劇市場和新一代Z世代觀衆量身定制的“剛需型”内容産品。

幾年之前,辯論還是一種存在于大學校園的“青年亞文化”,辯手們在小衆範圍内圈地“自嗨”,直到《奇葩說》橫空出世,“金句”廣為流傳,黃執中、馬薇薇、範湉湉、邱晨等一衆辯論大咖出圈,辯論才得以進入大衆視野,尤其受到了青年群體的喜愛。也就是說,辯論本身就是一種新線的、還未被“開采”、又極受大衆關注的青年文化。

...

《你好,對方辯友》則将“辯論”作為全劇主線:一個瀕臨解散的文學院辯論社裡,社員們通過一場場“唇槍舌戰”成功逆襲稱霸學校,并在“征戰”中不斷實現自我突破。抛開了以“談戀愛”為主線内容的青春劇窠臼,《你好,對方辯友》以辯論賽推動故事情節,劇中男孩女孩們始終保持着向上的學習态度和積極的思辯探索,在對辯題的不斷理解和釋義中,他們遇見愛情、擁抱友情、享受親情,體驗着平凡卻也精彩的青春。

對比以往的青春劇,《你好,對方辯友》“剛”在以當下青年觀衆的現實需求和喜好為基礎,原創了“辯論青春”的劇集概念,一舉占領了一個空白的垂直細分市場。

高精度還原的辯論文化下,是一幅真實大學生活圖景

在《你好,對方辯友》中,筆者最喜歡的一個場景,是那個豢養了貓咪的天台。

在天台上,張狂自負的白宇數次舌戰對辯論抱有極大熱忱的易小曦,他們從互不待見到互相傾吐心事,他們不斷透露出青春期特有的迷惘,又不斷給彼此安慰和鼓勵。天台成為熱鬧高校裡的一座秘密花園,而每一個年輕觀衆,身邊似乎都有着這樣一座秘密基地。

...

這背後,《你好,對方辯友》呈現了一個真實度極高的大學校園:教室中,老師們講解哲學奧義、講述新聞傳播原理;宿舍裡,男生們紮堆看向播放着“硬盤”内容的電腦銀幕,女生們架起桌子吃起了火鍋;操場上,學生們晨跑和偷懶;社團練習室被當成賽前“指揮室”,學長學姐學弟學妹“合夥”請來了一位“軍師”;圖書館内,同學們聚精會神地學習,連講話都放低了聲量;大學食堂裡,下課後蜂擁而至的同學們拿出飯卡端起了鐵皮飯盒……

劇中對大學校園生活場景真實重現,而不是僅把校園當成噱頭、當成純愛故事發生的背景闆和調色闆。同時,不止物理場景、生活細節被細微刻畫,在《你好,對方辯友》劇情的不斷推進下,直播、電競等“與時俱進”的青年文化也得到了全方位展示。

無處不在的辯論文化則是《你好,對方辯友》的最大亮點。據悉,該劇由專業辯論班底加持,制片人、主力編劇等均是辯手出身,馬薇薇、黃執中、範湉湉等《奇葩說》“大魔王”也參演了該劇,幾位年輕主角甚至在開機前接受了為期一個月的辯論特訓。

也因此,《你好,對方辯友》與辯論相關的劇情設計的極為出彩,譬如辯題囊括了娛樂至死的社會風氣、明星問題、女性優先是否涉及歧視等現實“痛點”,正反雙方酣暢激烈的交鋒輸出了大量金句,“神仙打架”式的高能辯論環節也讓網友直呼該劇“需要開0.5倍速觀看”。

...

以文學院與數學學院的一場辯論賽為例,辯題是“沒有夢想的生活是不是平庸的?”易小曦在質詢環節說道:“世界上就是有像我這樣的一群人,不知道自己的夢想是什麼,但依然在努力的生活,我有自己的認知和自尊,我拒絕任何人用一個似是而非的概念來綁架和評判我的生活,給我貼上平庸的标簽。”在筆者看來,這道辯題本身就具備了現實意義,對那些尚未明确未來方向、仍處于迷惘期的觀衆來說,已經是一次關懷和安撫。

區别與《奇葩說》中辯手們意氣風發的台前辯論,《你好,對方辯友》更像是還原了辯論賽台前幕後的全過程,從拿到選題到破題、從立論到練習、從一辯到四辯的功能分配到團隊攻防再到賽後複盤會……《你好,對方辯友》承載了辯論文化的科普功能,對辯論菜鳥來說,堪稱一部入門級視頻教材。

新高度、新“打法”,《對方辯友》的樣本研究價值

在【鋒芒智庫】的影視觀察體系中,《你好,對方辯友》具有極高的樣本研究價值。

...

一方面,單就内容而言,《你好,對方辯友》的最大意義,在于它提供了一個讀懂當下年輕人的“窗口”。結合豆瓣、微博等平台上觀衆的反饋情況來看,《你好,對方辯友》這款開先例的“實驗品”已經獲得了口碑認可。

它打破瑪麗蘇、傻白甜的傳統青春劇“套路”,以“高精度”刻畫出的大學辯論場景,在熱血無畏的“青春感”中灌入理性激昂的“辯論感”,盡管仍有不成熟和生硬之處,卻用專業辯論的态度向觀衆展示了創作方的誠意。它多維、全面地描繪了當下大學生的精神風貌,在滿足市場對優質青春劇“剛性需求”的同時,也将青春劇帶到了新的高度。

...

另一方面,作為一部“青春+”類型融合劇,《你好,對方辯友》也是芒果TV持續深耕青春文化的一個縮影,展示了芒果TV在劇集打法上的細分策略。

在多年發展過程中,芒果TV已經塑造了“青春文化”的平台特色,打造了“年輕群體”的用戶畫像,并确定了“青年文化引領者”的平台定位。未來,這類受衆更垂直精準的“青春+”類型融合劇或将成為芒果TV占領劇集市場、打造差異化優勢、搶占青年用戶群體的重磅武器。

視頻平台内容戰硝煙四起,究竟哪種表達才能直擊觀衆“心門”?不難發現,《你好,對方辯友》已經帶來了一套全新的“破題”方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