鹳鳥踟蹰Τομετέωροβήματουπελαργού(1991)的劇情介紹
故事發生在希臘邊境,有人說它是一部關于世紀末的絕望的電影。它關注的是在東歐共産主義沒落和蘇聯解體後,當代的邊境、難民和變遷的問題。
一位政治家離開議會從家裡出走,消失得無影無蹤。新聞工作者GregoryKarr正在報導停留在邊境的移民和難民的情況,他在人群中碰到一個人非常像那個失蹤的政治家。他還找到了一個被作為國境線的河流一分為二的小鎮,看到一場超現實的婚禮,新娘和家人在河的這邊,新郎和親友在河的那邊。那個人的身份一直沒有确定,而那些不幸的難民以及被分割的村莊使Karr理解了他對人情世故的絕望。
一位政治家離開議會從家裡出走,消失得無影無蹤。新聞工作者GregoryKarr正在報導停留在邊境的移民和難民的情況,他在人群中碰到一個人非常像那個失蹤的政治家。他還找到了一個被作為國境線的河流一分為二的小鎮,看到一場超現實的婚禮,新娘和家人在河的這邊,新郎和親友在河的那邊。那個人的身份一直沒有确定,而那些不幸的難民以及被分割的村莊使Karr理解了他對人情世故的絕望。
鹳鳥踟蹰Τομετέωροβήματουπελαργού(1991)的影評
隔閡、秩序與世俗神話
如果說塔爾貝拉的《鲸魚馬戲團》講述的是對人民運動的政治性絕望的話,那麼安哲哲羅普洛斯的《鹳鳥踟蹰》講述的則是對政治家之重建新世界的沉默的憐憫。相對于塔爾貝拉,安哲的影片更多的聚焦于内在的人物(人物的内在),并且同時透露着一種自古以來 ...
鹳鳥踟蹰
布景很美、很清冷,借用朋友的話來說是個漂在水上的世界。“世紀末的絕望”最直接的是被邊境分割的小村莊人們相望而不能相聚的絕望,以及政治家對政壇的失望;繼而想到由于某種不可說的隔膜帶來的刻骨疏離——無法分享的痛苦、觸而不發的愛與隐忍冥固 ...
世紀末的凝視
—淺析《鹳鳥踟蹰》中的長鏡頭如可以選擇,我願死在電影拍攝中。誰也不會料到,這句對電影熾熱的告白會一語成谶地成為一個充滿宿命感的預言。而今年卻已然是安哲羅普洛斯逝世 10周年,恍若隔世一般,這位一生将所有希望凝聚在電影上的長鏡頭大師也 ...
記
隐匿。因為尋找而顯現的隐匿。尋找和隐匿都是流亡,是一個鏡子折射出的兩面,是共同體必經的分離。你的缺席證明着我的在場,我的在場失落着你的缺席。有一條絕望膠着的線,暗示着那希望,那希望渺茫,但确是——那希望,那渺茫。交替着不可彎折的進程 ...
世界好大,世界好小
人類真的很有意思。一邊覺得宇宙很大,锲而不舍地探索未知,為了廣闊無邊的世界而癡狂;但在這片人類熟知的土地上,我們又在做什麼呢?地球,五大洲,國家,地區,民族,文化。分得越來越小,越來越細,越來越不相容。我們生活在宇宙的一個很小很小的 ...
安哲片子的魔力在于:你很可能看不懂他要表達什麼,甚至不一定有耐心看完。但總有那麼幾個神來之筆的長鏡頭讓你難以忘記。止步邊境線、酒吧裡少女的深情注視、河岸上的無聲婚禮和結尾就是這樣。調度已出神入化。關注政治影響下的難民。DVD自帶字幕之爛讓我難以忍受。還好射手上有網友翻譯的優質字幕
基本上就是一幅幅畫加上兩幅畫之間必須的運動…火車平移過的畫的序列(“流民圖”畫展?)、監視器裡雙層嵌套的畫,要不是為了一套森嚴陳腐的詩歌制式,何必把叙述苦難分離的亂象拍成故作優雅的儀式?除此之外聲音缺乏想象力,弦樂、流水、教堂鐘聲,唯獨少了的是“流民的聲音”
安哲的宗教觀其實透露給我們一個重要信息:他并不是一個偉大的影像詩人,而僅僅是一個偉大的曆史虛無主義者。因為《永恒和一日》在他的眼中沒有區别,所以你在他的電影裡本質上是體驗不到曆史感的。他的偉大之處在于,總是能用鏡頭語言憑空塑造出一種史詩感。盡管他的電影裡總是設有客觀視角,然而他的鏡頭卻是極為主觀化的。「導演」的痕迹無處不在,你所看到的都是他想要讓你看到的。在這部虛實交織的作品裡沒有什麼對于人類未來命運的思考,所謂「末世感」隻是源自人之最基本的存在主義危機。遺憾的是,時間在《鹳鳥踟躇》中根本不是一條流動的河,而是一條阻礙人與人交流的固定邊境線。被困在此岸的作者最終在雲端架起了一座橋,但這幅美景終究是蕩漾在水面上的夢幻泡影。因此,這位文藝青年的政治主張在變幻莫測的政治舞台上必然是以「失聲」收場。
國境線和國境河,一個直接的關于後冷戰降臨的故事。放棄了身份的人,迷失在身份中的人。跨國境的婚禮。電視的介入,電影的自反。讓娜·莫羅和馬斯特洛亞尼那飽經風霜的容顔(再對比一下[三分鐘]吧)。#2800
【讓我仿佛穿越到了悲傷草原】總是,有個什麼人可以說,這是我的,但我,沒有什麼東西是我的,有一天,我是不是也可以這樣驕傲的說,你是我的?我很絕望,請把我忘記在大海深處吧。
孤苦的邊境與無盡的流亡。1.聚焦難民題材,深揭後冷戰時期的少數族群之苦楚,安哲的政治關切一如既往。2.跨不過的邊界線,唯有遙望對面的軍事禁區,如鹳鳥般兀自獨腿站立,生與死之間僅有一線/一步相隔。3.發生于安哲影片典型空間——小酒館内的男女對視,如此漫長而深邃,卻終究無法彌合心靈間的鴻溝。4.在吊車起重臂上缢亡的男子(想及[尤裡西斯的凝視]中吊起的列甯雕像頭部),恍若承擔起了所有曆史的重負。5.隔着界河的婚禮,悖謬式的超現實筆觸一如庫斯圖裡卡。6.又見标志性的黃雨衣人,連接并修整電話線杆的儀式性收尾。7.失蹤的政治家變成了另一個人,但那個風筝的故事依然沒有講完:在撒哈拉沙漠,所有人都抓住風筝線飛向太空,尋找新家園,有的人則帶着人類所寫的全部詩集。8.“有時候,為了聽到雨聲背後的音樂,人不得不沉默。”(9.0/10)
1.世紀末的絕望,無聲的婚禮,苦澀傷感的追尋。沒有答案,沒有盡頭,沒有笑容;2.人生在萬人簇擁中消失,愛情在甜蜜時割裂在絕望中結合,而追尋,隻是為了給自己的内心一個答案;3.往前一步是死亡,卻也是勇敢和愛;4.看完安哲的電影總會在心裡默想,真正的電影應該是這個樣子的。
和新娘的初見、河邊婚禮、最後的電線杆和天空都是讓人歎為觀止的場景和調度,國界這種人為劃定的可笑之物造就如此的時空悲情、而又要越過多少界限才能到達“家”呢?本是必死的人類卻在短短的一生之中以社會之名制造無數的麻煩和難題,而将這些具體境遇中的難題轉化為詩,便是藝術的神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