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看電影的人大概很怕被人問“你最喜歡哪部電影?”這種問題。要從那麼多的佳作中隻挑選出一部,實在困難。

好在有“盤點”這種概念的存在,可以像搞收藏一樣,将喜愛的藏品按照一種特定的邏輯排列,不一定要有排名,就這麼并列着,細細觀賞,也是一件樂事。

本文選定的邏輯是青春片。青春片的概念有點籠統,這裡盡量縮小一下範圍,即片中的主要戲份,主角都在上學的階段,以中學和大學為主。

以下選片都是基于個人喜好,完全主觀,目的在于和同樣喜歡這些電影的朋友叙叙舊,同時也安利給還沒看過的朋友。

另外,排序的規則隻是按照上映的時間從前到後,并不是喜愛程度。

撞牆的雞蛋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海報

原來你跟他們一樣,對我好就是想改變我。你好可笑啊,你以為你是誰啊?我和這個世界一樣是不可改變的……

打頭陣的是片長四小時,片名也很長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這部電影篇幅龐大,内容複雜,可解析的地方也很多。回憶起當年觀影時,最大的感觸在于一種雞蛋與高牆的宿命感。

電影圍繞主角小四,在兩代人之間,學校與社會之間,都構築了一個個雞蛋與高牆的對立關系。

小四的父親堅守原則,不越雷池,但在一場高壓的審判之後,褪去了昔日光彩,兩場推車談心的戲前後差異明顯,讓人既憤怒,又惋惜。

Honey也是理想主義者,他潛逃之後再度回到故地,卻發現大家都在“搞錢”,再無往日的氣息。這枚無法适應新環境的雞蛋,最終被暗算緻死。

...

兇手與死者

小明是一枚雞蛋,但她并不想砸破自己,隻能小心翼翼地在高牆之間來回滾動。因為脆弱而小心經營,為保全自己而随風飄蕩,小明的選擇相信也是現實中大部分普通人的選擇。

小四繼承了Honey的理想主義衣缽,眼看着父親由堅定變得懦弱,小明也依附在代表高牆的小馬的保護圈下。

小四對這個世界非常失望,但他能做的也隻是将自己碰個粉身碎骨。

楊德昌很尖銳地揭示着強弱的懸殊,那麼他本人的态度又是如何呢?

電影裡唯一沒有以悲劇收場的雞蛋是小貓,或者說他仍然被蒙混在自己的理想之中,但他最後一場戲裡,眼神中還是透着一絲曙光。

作為一枚“小明類”的雞蛋,姑且相信楊德昌是站在雞蛋這邊的吧。

陽光的顔色

...

《陽光燦爛的日子》海報

我的故事總是發生在夏天。炎熱的氣候使人們裸露得更多,也更能掩飾心中的欲望。那時候,好像永遠是夏天,太陽總是有空出來伴随着我,陽光充足,太亮,使得眼前一陣陣發黑。

第二部是姜文的處女作《陽光燦爛的日子》。這是一部個人色彩濃厚的電影,年代感也極強。

近幾十年中國變化極其迅猛,不同年代出生的人生活的世界可以說是天差地别。如果不是導演的同齡人,想要從電影中獲得直接的共鳴可能比較難。

可卻有許多後來者陸續喜歡上這部電影,大概是因為這部電影拍出了某種持久保質,跨越時代的東西。

如果有人問起陽光是什麼顔色,一時之間答不上來的話,大概可以說就是《陽光燦爛的日子》的畫面那種顔色。

...

陽光的顔色

當然,這種顔色不是真實的,是創作者自己加了濾鏡的。就像故事中的米蘭,到底是不是真的和馬小軍發生過那些故事,連馬小軍自己都懵了。

也許正是因為它沒那麼真實,透着一股浪漫的味道,才使得生于其他年代的人在獵奇之餘還能受到感染。

把别人幹過的事安在自己頭上,添油加醋地對另外一撥人吹噓,許多男孩子都這麼幹過。仔細一想,英雄電影,不就是這麼回事嗎?

那個無關年代,持久保質的東西,是否是從那種幼稚可笑的意淫,和無疾而終的激情中得來的呢?

記憶的濾鏡

...

《情書》 海報

お元気ですか。私は元気です。

接下來的《情書》可謂是大名鼎鼎了。大概許多經典電影的片單都會有它的一席之地。

岩井俊二是個青春片好手,《情書》那種純淨的質感,是通過故事、攝影、選角、表演、配樂等各方面,共同築起的一道美景。

觀影過程中僅是盯着其中的一項去看,就能引起舒适。

《情書》用影像記錄了日本的90年代,不過,就像上文談到《陽光燦爛的日子》時一樣,真實的90年代到底是不是這樣的呢?

...

藤井樹回首

如果藤井樹沒有收到渡邊博子的來信,她腦中關于高中生活的記憶裡,恐怕那位同名的男生不會占太大的位置。

記憶總是自帶濾鏡的,卻讓人誤以為真實。許多回顧型的青春片之所以有魅力,大概也是因為我們可以适度地将自己的過去理想化,繼而從相對不堪的現在中解脫出來。

順帶一提,如今導演岩井俊二還在創作,但攝影師筱田升的作品庫已經定格了。

影視作品中,通常演員的名氣大于導演,導演的名氣又大于其他幕後工種。如果我們迷戀《情書》的鏡頭,那麼應當記住這位早逝的攝影師。

擁有的幸福

...

《橫道世之介》海報

最近我在想,有世之介做我的兒子,真幸福。可能說出來有點怪,但對我來說,能夠遇上世之介,無疑是我人生中的一件樂事。

每當說起青春片,我腦中首先想起的是上面提到的那幾部。然後過了一會兒,忽然覺得,好像還有一部叫什麼來着?噢!《橫道世之介》!随後便不自禁地笑了起來。

世之介的朋友們想起他時,大概也是這種感覺。

說起來《橫道世之介》的剪輯很有意思。總在角色們正當青春狂熱的時候,接入一段他們的年長後的情節。

這些人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裡想起了同一個人,臉上都洋溢出幸福的笑容,仿佛是被世之介傳染了一般。

...

世之介之笑

最重磅的一處時間跳躍,應該算是片濑千春宣讀世之介死訊的那段,可以說是官方劇透。可這卻更能讓觀衆在一系列平常的生活畫面中感受到生命的無常。

影片結尾,世之介送走女友祥子後,一路上拍着照片,路邊的櫻花飄落在他身上,很委婉地呼應了他英年早逝的命運。

在這之後世之介開始奔跑,畫面戛然而止,也同樣表現出櫻花在最美的時候飄落的類似感覺。

不過,電影沒有把世之介死時的畫面拍攝出來,甚至提前告知觀衆結局。而在最後一刻,觀衆記住的是世之介那神經質的狂奔和感染力極強的笑容,這也是一種“曾經擁有”的幸福感吧。

時間的真身

...

《少年時代》海報

我的人生就這樣了,像一個個的裡程碑,結婚,生子,離婚!又離婚!獲得碩士學位,獲得我想要的工作。送Samantha去上大學,送你去上大學。你知道接下來是什麼嗎?是他媽我的葬禮!

最後一部是理查德·林克萊特花了12年拍攝的《少年時代》。

這是一部以時間為主角的電影,時間把每個人當作表演的舞台。最直觀的體現,就是我們可以看到男主Mason從“未殘時代”過度到“微殘時代”,再到“已殘時代”。

成長的過程是一件件瑣碎的事情,波瀾不驚。普通人的人生大抵如此。

在Mason即将離開家去上大學時,媽媽情緒激動地對着Mason進行了一場控訴。花了這麼大的力氣去度過的人生,居然短短幾句話就給總結完了,如何能令人不感到恐懼?

...

躺在時間的懷裡

種種的瑣碎日常,加起來就是一個波浪,翻一下就消失了。這是媽媽對時間的控訴。

時至今日,我們仍然對時間毫無辦法,我們不能直接觸碰到它,但能間接感覺到它,越靠近它,就越感到害怕。

我們有太多形容時間的漂亮句子,也确實能夠幫我們緩解對時間的恐懼,但那多數是對時間的粉飾。

電影是個奇妙的東西,也許正因為它是關于時間的藝術,所以電影就像靈媒一樣,我們借助這一媒體,仿佛窺見了時間的真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