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剩女》原名是Leftover Women,由兩位以色列女性希拉·梅達利亞和肖什·莎赫拉姆聯合導演,攝影師是沈咪,在2019年紐約翠貝卡電影節首次亮相。

顧名思義,這部紀錄片的拍攝對象是三十歲上下的中國未婚女性,她們在中國被稱作“剩女”,片子也主要在中國境内拍攝,于近期開始在國内網絡上引發關注。實際上這個已經存在超過十年的話題一直未曾停止過議論。

...

《剩女》海報
同一群體内包含着各種各樣的個體

影片主要拍攝的人物有三個,分别為律師,播音員,和大學教師。由于制片國家是以色列,在演職員表上,三人的名字均以拼音的形式出現,不清楚是哪些漢字,所以以下用她們各自的職業來代表對應的人物。

雖然三人都屬于影片主題“剩女”想要讨論的目标群體,但影片沒有将她們簡單地歸為同類,然後用一個視角去展示她們的慘狀。

她們各自有各自的特征,彼此之間也有許多不一緻的地方。三個人物中律師所占的篇幅稍重于其餘兩位,用劇情片的邏輯來說,律師比較有主角色彩。

...

律師

另外兩個人物可以在不同層面跟律師進行對比。

比如播音員在做心理咨詢時說,父母之命在自己選擇伴侶的決定過程中所占比重可以達到八九成,與之相對應的是律師在家中反對家人對自己感情生活的幹涉。

...

播音員

大學教師在婚姻生活中不斷削減自我,與之對應的是律師在相親過程中堅持自我。從這個架構來看,主創們似乎更加想展示律師的思想與行動。

當然也不能一刀切地說“導演站律師這邊”。影片後期在一個講座裡,大學教師講述了關于家庭與自我之間取舍的心得,導演還是給了大學教師表達自己的空間,也給了觀衆另一個方向的參考。

...

大學教師

來自社會、家庭、自我的三座大山,将她們重重包圍

紀錄片中,這些所謂“剩女”面對的壓力主要來自三方面。

第一是來自社會的壓力,“剩女”這個詞本身就是社會加固在她們身上的緊箍咒。

電影開篇律師去婚介中心,向工作人員提供自己的資料,表明自己的需求,工作人員就外貌或年齡的問題不斷向她施壓。

首先長得不是很漂亮,第二個年齡真的很大了。

你覺得你的年齡在婚姻市場中還是屬于很好的年紀?

你覺得自己年輕都是自欺欺人的。

這多少反映出社會在看待一名女性時,往往都先從這些角度去衡量。在大部分人的觀念中,“剩女”是一個問題,甚至這些問題會牽涉到尊嚴和名譽,使得這一群體在社會活動中處處受到心理傷害。

...

第二是來自家庭的壓力,這應該也是最主要的壓力。

大學教師與男友是姐弟戀的關系,男方一直擔心家人接受不了。

播音員因為母親極強的控制欲而感到焦慮,她試圖向母親袒露自己的心理狀态,卻引發了争吵。母親認為自己從小培養了她,還出錢給她買了房子,卻得不到應有的回報。

律師每次回老家都會引發一場“大戰”,雙方甚至還說了一些過激的話語。

就是說不結婚,我就一切都沒有價值了,對嗎?

不結婚,再幸福也不叫幸福!

如果我是你,生個孩子像我一樣,我甯願不要孩子!

在播音員的家庭裡,母親認為自己既賦予了女兒肉身,又掌握了她的經濟命脈,因此她有權利介入女兒的感情生活,甚至能掌握“生殺大權”。女兒又因為經濟受制于家長而無力反抗。

律師的家庭裡,家長則會因為女兒“大齡”未婚一件事情否定了她所有的價值,并且認為女兒會令他們臉上無光,受到鄰裡的鄙夷。

這種想法非常具有鄉土社會的特色。在舊時代的禮治秩序裡,人一旦做了不符合“禮制”的事,那就是道德敗壞,而道德罪行又會“連坐”。所謂“養不教,父之過”,因此在鄉土社會裡并不是一人做事一人當,而是全家都會承擔罪行。

如今社會變化已經天翻地覆,但觀念的轉變總是遲鈍的、困難的。

...

第三是來自自己的壓力,片中三人都不是不婚主義者,她們仍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傳統思想的影響。

播音員遵從“父母之命”自不必說,大學教師一開始對姐弟戀也表現出擔憂,律師去相親實際上表明她對婚姻仍抱有期望。

在面對這個問題時她們自己内部已經産生了壓力,再加上外部環境的逼迫,使得她們更加焦慮。她們去相親,一方面試圖追求自己理想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讓周圍的人閉嘴。

此外,除了考慮婚姻層面,在家庭關系上她們還有另一層的顧忌。

律師見到家長為她的“終身大事”産生了無盡的憂慮,就會認為自己有義務去化解他們的憂慮。大學教師結婚當天,她的母親表現得比她還要興奮,她也放下了心頭大石,這事情總算對家人有了交代。

由于家長将下一代的婚姻捆綁進原生家庭的關系中,使得她們産生了一種破壞家庭關系的負罪感。

...

觀念之争:亞普羅式 VS 浮士德式

在上述的三種壓力來源中,家庭壓力在片中占了比較大篇幅,并且沖突感是最強烈的。總體來看,争吵的雙方都有一些共通之處。

播音員、律師、大學教師都是現代社會教育環境下的知識分子,而另一方則是相對保守的、傳統的、偏鄉土環境下成長的家長。這是否是一場城鄉之戰?

以律師為例,律師是在城市裡接受教育的,而律師幾次回到山東老家,從環境來看,應該是農村,她的家人長期住在鄉下。如果把這場戰争看作是城市與農村兩個地域之間的對壘,似乎還不夠準确,因為現在中國城鄉之間的關系越來越複雜,很難一概而論。

...

費孝通《鄉土中國》

但可以進一步看成是城市與農村所代表的兩類典型的觀念之間的沖突,這令我想到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裡提到的兩種文化觀:

西洋有兩種文化模式,一種亞普羅式,一種是浮士德式。亞普羅式文化認定宇宙的安排有一個完善的秩序,這個秩序超于人力的創造,人不過是去接受它,安于其位,維持它,這是西方古典的精神。現代的文化是浮士德式的,他們把沖突堪稱存在的基礎,生命是阻礙的克服。

然後費孝通先生将這兩種觀念套在鄉土社會和現代社會上,用來分析兩種社會的差别。

如果套用在《剩女》這部電影裡的話,那麼律師的家人代表鄉土社會的觀念,是亞普羅式的。他們認為結婚生子是超于人力之上的一種秩序,隻需要接受并維持它就好了。而律師本人則代表現代社會觀念,是浮士德式的。

片中有一次律師去參加相親活動,當男方稱自己“過了談戀愛的年紀”時,律師反問了他一句“那你不打算談戀愛了嗎?”說明她仍把戀愛看作理想生活的其中一種方式,是值得追求的,為了這個理想她會遇到許多阻礙,而她一直在克服這些障礙。

...

戀愛與生育事業有本質不同

這是兩種觀念的對立,如果再用放大鏡去仔細觀察的話,會發現雙方聚焦的事情略微有差别,家人談論的是生育,而律師談論的是戀愛。

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繼續寫道:

把浮士德式的兩性戀愛看成是進入生育關系的手段是不對的。戀愛是一項探險,是對未知的摸索。這和友誼不同,友誼是可以停止在某種程度上的了解,戀愛卻是不停止的,是追求。這種企圖并不以實用為目的,是生活經驗的創造,也可以說是生命意義的創造,但不是經濟的生産,不是個事業。戀愛的持續倚于椎陳出新,不斷地克服阻礙,也是不斷地發現阻礙,要得到的是這一個過程,而不是這過程的結果。從結果說可以是毫無成就的。非但毫無成就,而且使社會關系不能穩定,使依賴于社會關系的事業不能順利經營。依現代文化來看,男女間感情激動的發達已使生育的事業搖搖欲墜。這事業除非另外設法,由社會來經營,浮士德式的精神的确在破壞這社會上的基本事業。

這裡指出了生育和戀愛分别通往兩個不同的方向,這是引發雙方争吵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但《鄉土中國》并沒有繼續提出文中所謂的“另外設法”究竟是何法,似乎至今我們都還沒有很好的辦法。

我想這大概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社會和思想的改革,從外部環境到思維觀念都給予這些女性群體更多的自由和空間,才能解除她們的困境。

...

影片最後,律師不願放棄理想,争取到了出國留學的機會,連父親也表示以她為榮。雖然這并不是一條容易複制的道路,但也算是影片借着律師的經曆給弱勢群體留下的一絲曙光。從網絡上得知律師目前已經移居德國,繼續從事本職工作,并已結婚,實在振奮人心,向這位勇敢戰鬥的律師姐姐緻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