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憂無慮》原名 Happy-Go-Lucky,是邁克·李,在2008年導演的電影。主演莎莉·霍金斯,也是後來奧斯卡獲獎電影《水形物語》的女主角。

所謂無憂無慮指的是莎莉在片中扮演的Poppy,這并不是說片中她的生活一直無憂無慮,她和周圍的世界還是會有許多碰撞與沖突的,而她則以無憂無慮的性格去對待這一切。

這部電影的叙事比較瑣碎,以Poppy為中心,分出了幾條支線并行叙述,看上去就像是一些生活日常集錦,不過細看的話,每一個小節的編排都充滿趣味,連台詞都是活潑俏皮的,再加上獨特的英倫風光當背景,可以說是賞心悅目。

...

開篇用一場戲為人物定調

影片開篇第一場戲就分别從人物内心、人際關系和社會等層面向我們展示了女主角Poppy是一個怎樣的人。

1、人物内心

首先是背景音樂,輕松俏皮中帶點奇怪的感覺,然後Poppy騎着自行車穿梭在英國街頭,她的服飾稍微有點複雜,裡外好幾層,元素較多,線條交錯,耳朵上和脖子上都戴着紅色的飾品,甚至自行車的籃子上還挂着一束彩帶,這一切外觀設置都表現出她是一個内心豐富且活潑的人。她一邊騎車一邊向路人招手打招呼的動作也在加深着這一印象。

...

來到書店後開始介紹她腦子裡想的是什麼,導演當然不會讓她直接說出來,而是就地取材,讓她抽出一本名為《通往現實之路》的書,然後說了句“我才不想去呢。”如此輕巧又有效地交代出她是個理想主義者。

然而對主角的介紹還未結束,我們看到Poppy首先進入了兒童繪本區域,首次觀看會認為她是一個童心未泯的人,與剛才一系列的性格展示并不沖突,看到後面知道Poppy是一名幼師後,就會察覺到這一段是一個關于她職業的鋪墊,她進門就先去看繪本,說明她對這份工作很上心,從她看書時微笑的表情也能看出,對這份工作她是很享受的。

...

2、人際關系

這是一個可以跟自己融洽相處的人,接下來影片開始展示她與其他人相處的方式。Poppy熱情地向店長打招呼,結果遭到無視,但她還是自顧自地開着玩笑,化解尴尬。

這裡她的台詞有一個特點,就是她并不會怪罪别人對她不友好,而是把問題歸結到自己身上,比如她跟店主說的那句“我不咬人的”,但她不會因此自怨自艾,隻是想表達自己的善意而已,離開書店時她對店長說了一句stay happy,這就是她對待生活的原則。

...

3、社會

說完人與人的關系,接下來就是人與社會的關系。影片承接着開頭Poppy把自行車鎖在欄杆上的劇情,讓Poppy重新回到這個場景,發現車已被偷。此時她的反應并不是痛罵偷車賊,而是遺憾自己還沒來得及跟愛車道别。在面對社會陰暗面時,她的表現也還是一如既往地毫無惡意。

開頭這段不到7分鐘的戲,将技巧隐藏在細節中,既交代了核心人物的特點,又有簡單的首尾呼應結構,語言風格還饒有趣味,繼續看下去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

将塑造好的人物丢入實驗場景中

電影仿佛是一個實驗室,先創造了Poppy這樣一個獨特形象,然後放到電影中的世界中,讓她跟裡面的人物産生化學反應。

Poppy跟朋友們一起時總能創造出爆炸式的能量,她們會到酒吧瘋玩一整夜,然後回到家裡繼續叽叽喳喳吵個不停。

...

她與同事和而不同,在聚會的時候她們會各抒己見,同事們總是會表達工作或教育現狀的不滿,比如孩子們都沉迷手機,不愛到戶外活動,但Poppy則會對家長的忙碌表示理解,并且說至少這個現象已經開始受到關注了,表現出一種似乎過度樂觀的态度。

Poppy有兩個妹妹,一個經常跟她混在一起,另一個已經懷孕,走入了人生另一個階段。她和Poppy的人生觀完全不同,并且會用自己的觀念去衡量Poppy的生活。Poppy完全不贊同,但并不會做出充滿攻擊性的回應,而是用抖機靈的方式,迂回地表達自己的異議,比如妹妹鄭重其事地勸解她做好人生規劃,還有5年她就是高齡産婦了,Poppy很機智地回答:“像斯大林那樣做五年計劃嗎?”

電影中Poppy有一條支線故事是學車,在這條故事線裡面出現了一個與她對比最強烈的角色,就是駕駛教練Scott。Scott的人設似乎是照着Poppy的人設反其道而行,Poppy活潑開朗,他則态度冷漠,不苟言笑,甚至初次見面時拒絕跟Poppy握手。Poppy愛開玩笑,時常有一些不正經的舉動,Scott在教學時非常嚴肅,并且認為Poppy吊兒郎當是對他極度的不尊重。

...

在意識形态上,Scott也表現出右翼的傾向,他歧視黑人,在街上遇到黑人會迅速鎖上車門,Poppy開玩笑地說自己喜歡女室友之後,他表面上若無其事,可當Poppy伸手拍他時卻迅速避開并大聲怒斥。與Poppy被偷車後的态度相反,Scott對社會有着各種各樣的抱怨,他會抨擊教育系統:

學校盛産左腦囚徒,你知道那是什麼意思嗎?我們的大腦被分成兩半,左腦和右腦,左腦控制信息、數據,它是死的,右腦代表個性,是靈魂所在的地方,而教育系統的操作方式是,我給你一個世界觀,如果你能重複我的世界觀,如果你能再确認我的世界觀,那麼你考試就沒問題,你也能節節高升,你能當上警察,當上地方法官,當上律師,當上将軍,當上政治家,你就能幸福,有個成功的人生,但你為自己好好想想,你走出條條框框想想,你其實是不快樂的,不成功的,這就是教育系統的操作方式。

他對英國的國家政策也有着一肚子的怒火:

你看看你周圍,看到了什麼?你看到幸福了嗎?你有看到給人帶來幸福的政策了嗎?沒有。你看到的是無知和恐懼,你看到的是多元文化主義的弊病。什麼是多元文化主義?多元文化主義根本不是文化主義。為什麼要有非文化主義?因為他們想削弱集體的意志,美國夢根本不存在,美國噩夢到處可見。

Scott是Poppy的對立面,有趣的是,電影最後卻讓Scott喜歡上了Poppy,他還跑到Poppy家附近,試圖偷窺她的生活。

而這仍然體現了二者的不同,在Poppy看來,她所做的一切隻是想盡量表達出善意,盡量令自己和他人都能stay happy,這些行為在Scott眼中卻變成了誘惑、刺激、調情,于是在看到Poppy交了男朋友之後,Scott又憤怒又失落。

...

Scott反對多元文化主義,但即便同是白人的Poppy,在思想層面也幾乎跟他是背道而馳的,他能控制Poppy的方向盤,但控制不了她的大腦。

通過描繪細節理解本質

看完電影,如果要問導演自己的态度是怎樣的,或者說導演是不是站Poppy那邊呢?的确有這個傾向,不過似乎他也沒有一邊倒,去刻意隐藏Poppy的缺點,電影中Poppy的喋喋不休,以及有着不切實際嫌疑的樂觀,都有可能降低她的魅力值。

如果暫且不考慮意識形态的問題,把電影當作一場實驗來看,導演其實是把Poppy當作一面鏡子,照出英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包括教育體系、國家政策、主流價值觀等等。

最近看到許知遠在一個vlog裡轉述夏目漱石的話:“當你在探索一個事物,卻不知道它的本質是什麼的時候,盡量去描寫表層的每個細節,當你把這些細節逐步描繪出來的時候,它的實質也可能會真正浮現起來。”

這話放在這部電影裡倒也合适。影片沒有恢宏的叙事主線,如果将故事精簡地概括成幾句話,是不足以體現電影的特色的。電影真正的叙事也許就在Poppy一雙雙令她充滿自信的靴子上,在她每次面對朋友、戀人,和陌生人時說出的俏皮話裡,甚至就在她笑完之後倒吸一口氣的喘息聲裡。

...

最後在這些細節中,我們得到的不是壓倒性的結論,而是一件事物的一體兩面。Poppy想要善待他人,可是又不想抛棄自我,Scott痛恨的多元文化主義實際上不僅體現在文化上,也體現在每個個體的思想上,而人是無法用一個政策就将它明令禁止的。

Poppy的為人處世,一定程度上體現出她想要維護每個人保留自我的權力,Poppy為妹妹結婚生子感到高興,也不反對另一個妹妹特立獨行,自己也在按照喜歡的方式生活,她希望每個人保留自我的同時仍然可以友好相處。

這也是我們多數人的願望,但多數人也都知道這種狀态是理想化的,于是這部電影為我們提供了一些可能的方向,讓我們思考這一切是否可能存在,在面對沖突的時候,可以有哪些處理方式,雖然不知道會不會有很大的成果,但終歸要試一試。

...

這種狀态就像電影最後,Poppy和朋友在湖中劃船那樣,他們面向船尾,不知道船會去到哪裡,Poppy說她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過時間久了倒是越劃越順手了。這種對“順手”的企盼,大概就是我們比較有可能達到的那種樂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