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無适俗韻,性本愛丘山。”——《歸園田居》
  中學時代學過陶淵明的田園詩,當時隻覺得好神往,但大概也在心底知道這種看似輕松愉快的生活其實沒有那麼簡單。比如你要懂得如何給莊稼除蟲,要懂得春耕秋收、應風和雨,還要聯絡種子供應商,農副産品還要能賣得個好價錢……
  當然最重要的事是:你必須真心熱愛這種田園生活,熱愛奔跑在田間的小狗、關心生病了怏怏不樂的小羊、照顧剛出生的豬崽,你要能不計成本地照顧它們、挂念它們,把它們看作你的家人夥伴和自性本身。因為你不能對自己撒謊,熱愛就是熱愛,享受就是享受。就是這麼簡單,就是這麼自然。
  實際上,在《最大的小小農場》美輪美奂的田野風光和“舉重若輕”的農場管理背後,是一個資本發達、在生态農業上已經取得顯著成功的國家。美國的大部分農場都是私人性質的,影片中展現的家庭農場其實非常常見,他們雇傭的職業農民學曆和專業程度高,智能化管理、機械化種植水平高,産業鍊齊全,從簽訂訂單合同到實際種植、收獲,再到産品的深加工和出售能實現“一條龍”産業。這些優點使得美國的農業水平遠高于全球水平,其農業霸主地位無法被撼動。
  正如《禅與摩托車維修藝術》書中的主角既懂禅意、又懂機械技術一樣,影片《最大的小小農場》中的男女主雖然分别是攝影師和美食博主身份,但他們背後是雇傭的一批擁有專業的除草劑、動物飼料和對講機的職業農民和專家顧問。這些細節雖然并非影片的重點,但也在時刻提醒我們:高産農業的背後是先進的農場管理制度、科學技術、集約化機械作業與職業人才。
  所以《最大的小小農場》的成功其實在于它挑起了現代都市人對于田園的向往,在于它用高清鏡頭記錄下的動植物的“萌化”瞬間、孩子的自覺參與和大人們的悉心指導。這雖然不是一場刻意的表演,但它卻更像是一部被明顯“詩化”了的唯美自然紀錄片,它描繪出了一幅21世紀“雞鳴桑樹颠”般和諧融洽的田園畫卷。
  但我們也要清醒地意識到:作物培育、土壤改良、農場管理、技術支撐都是一個個必須攻破的難題。如果我們要的不僅是在周末開着汽車帶着妻子孩子去暫住一宿、摘幾個桃,而是想真的過上一種農場裡的“瓦爾登湖”般的生活、并從中領會某種隐秘的禅意,那麼我們需要走的路或許還有很長很長……

...
(更多文章移步公衆号:琦瑪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