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官文化在中國曆史中既重要又值得诟病,重要的是他們記錄下了中國的曆史,诟病的是其大量的春秋筆法。産生這個現象的原因無非是官修史書大多是新朝修舊朝曆史,曆朝曆代在戰火中散轶的書籍也不計其數。同時古籍中托前人之名而著比比皆是,目前許多學科考證起源時其成書年代大多為戰國後期或者西漢年間,中國的神話系統也在西漢年間才開始逐漸出現并大量記載。而且史書在古代是給統治階級讀的,并不是給普通民衆讀的,其“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是對君王而言,對于民衆則是“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國富民強”和“民富國強”是完全不同的涵義。民間可讀到的是花邊野史和各類演義,裡面富含了大量民間傳言和想象,拿着各種演義當正史那肯定是不能的。那這樣史書,甚至包括成書時間距離殷商已經800年的《史記》豈不是不可信?那也不是,隻是需要在各種記載沖突中尋找客觀的曆史真相,扒開春秋筆法的那些迷霧。同時在現代,大曆史觀和全球曆史觀也逐漸興起,給我們帶來更多的角度看中國的古曆史。
而就以上問題而言,劇裡開篇就提出幾個觀點,是對史官文化的挑戰:
1、曆史就是要維護當代政治和當代政權的合法性。
2、孔子是否完全根據事實記錄?答案是否定的,他有三種方式寫《春秋》。第一,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念來使用貶義詞還是褒義詞;第二,為尊者諱,為賢者諱,隐瞞其錯誤;第三,筆則筆,削則削,該删就删。
3、君王家的好日子和民衆是否過上日子無關
而後用了《竹書紀年》、《史記》、《淮南子》、《夏商周斷代工程》、出土的甲骨文等實物作為考證邏輯鍊鋪叙了商朝曆史和周朝起源。其中《竹》和《斷代工程》争議頗多,但是個人認為這些和其他材料一起佐證也有其可信度。
就商朝而言劇裡給出了這麼一條以經濟為主線的發展邏輯鍊:
1、青銅器自西相東傳播促進了采集漁牧社會向農耕社會轉變,人類集體協作的需要産生了王。
2、盤庚選址遷都适合永久定居的城池,成為農耕社會的同時商業貿易也繁榮發展,青銅成為重要的生産和經濟資源。
3、如何獲取繼續獲取大量的社會财富和持續發展,促使武丁用分封的方式開源,将族人派到新地開發建設城池,公司變集團,武丁獨立控制集團總公司,諸侯獨立控制集團子公司,每年上貢就行。
4、武丁發動對青銅産地的戰争,打造了整體經濟利益鍊。青銅産地和鑄造地實為巫師聚居地,融合了八個部落的文化後,商王武丁初步達到政權神權合一,也給之後周朝聯合八部落讨伐殷商埋下伏筆。
5、 武丁之後,祖甲以湯法為名改制,并設立了第一部成文法律,編寫祖先世系表祭祀,确定了王室的唯一性,王族和諸侯徹底分化,但是商朝的嫡長子繼承制和官員制度還沒完全形成。
6、帝辛的繼位符合法律而不符合情理,因此具有争議,埋下微子啟的隐患。 而已成為第二大經濟體的周,先後被囚禁了季曆、周文王。周文王被囚禁時,周部落更是經曆了諸多磨難,耗費剩餘十數年重整部落。
7、中國的帝王年号紀年和天幹地支紀年方式還沒有完全形成,這時期的天文記錄時間不詳,就難以确定年份,需要等待現代天文學發現再印證。能确定并達成共識的隻有周文王、商王帝辛(纣王)的出生和登位時間。帝辛繼位後發動了三次戰争,并采用互利共赢的經濟手段以保證青銅利益通道(金道錫行)。
8、帝辛以律法的方式開放民衆自由遷徙,被諸侯當成資源的民衆逃往殷商。
9、持續的戰争讓諸侯覺得耗時耗力,任用普通人當官員讓他們覺得利益受侵犯,對帝辛逐漸轉為觀望态度。
10、第三次遠征後帝辛獨自會朝,給了周和其他八部機會,錯誤的選擇造成商朝自此滅亡。
劇裡的舉證有部分地方講述不清楚,也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危險,雖然不可全信,但是算是邏輯鍊完整,也可解釋我個人對于《史記》的一些疑問,而且周滅商後,抑制律法、商業,實行宗法制凝聚宗室和諸侯,嚴格的禮制來限定諸侯,束縛民衆于土地,開始宣揚忠孝觀、道德觀以治國也可見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