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早期的民族電影工業
“國産電影運動”:
1、制片機構的勃興。至1926年底,全國共179家制片公司,僅上海一地便有142家;
2、影片年産量的扶搖直上。
3、影院建設。至1926年底,全國影院156家,其中上海39家:
4、電影教育。至1926年底,全國先後開辦電影培訓機構18所。
5、電影“國貨”在一段時間内大受歡迎。
6、各異其趣的創作群體、創作流派的形成,如明星、長城、神州、上海、大中華百合、天一,他們希望創立一種有别于其他公司的“精神品牌”,創作人員也希望體現自己創作趣味。
7、各式人才投身電影業。張石川(以赢利為目的進入電影界的外行人)
侯曜(有專業知識和具備高等文化水平的人才)
(海歸派如歐陽予倩 神州同仁們 明星洪深 田漢)等。
如果說《孤兒救祖記》問世之前的電影創作隻是一種自發的嘗試性實踐的話,那麼,從1924年年初開始的兩三年間,中國影人的主體創造意識得到了第一次普遍意義上的覺醒。

二十年代的八大影片公司:
1.明星影片公司:創辦人:鄭正秋、張石川、周劍雲
編劇:洪深、包天笑
作品:《玉梨魂》《最後之良心》 《小朋友》《上海一婦人》《盲孤女》《苦兒弱女》
創作人員:①張石川《孤兒救祖記》
②鄭正秋《孤兒救祖記》
③洪深《申屠氏》《四月裡底薔薇處處開》《衛女士的職業》《少奶奶的扇子》
④包天笑《空谷蘭》《良心的複活》。
2.民新影片公司:創辦人:黎民偉
創作人員:①黎民偉《莊子試妻》
②歐陽予倩《玉潔冰清》《天涯歌女》
③侯曜(略)
3.長城畫片公司:創辦人:李澤源
創作人員:侯曜“問題劇”《棄婦》《愛神的玩偶》《摘女之星》《一串珍珠》《僞君
4.神州影片公司:創辦人:汪煦昌
主要作品:1李萍倩執導,萬籁天編劇《難為了妹妹》
②陳醉雲編劇,裘藝香執導《不堪回首》

5.天一影片公司:創辦人:邵醉翁
主要作品:《女俠李飛飛》 《忠孝節義》 《梁祝痛史》《義妖白蛇傳》《花木蘭從軍》
《立地成佛》《乾隆遊江南》
6.大中華百合公司:創辦人:馮鎮歐,朱瘦菊(總經理)
創作人員:①王元龍《探親家》
2史東山《王氏四俠》
7.上海影戲公司:創辦人:但杜宇
主要作品:《海誓》《盤絲洞》
8.南國電影劇社:創辦人:田漢
主要作品:《到民間去》《斷笛餘音》《湖邊春夢》
鴛鴦蝴蝶派電影 《玉梨魂》
市民電影《忠孝節義》《探親家》
歐化電影《戰功》《人心》
新知識分子電影 田漢、侯曜、但杜宇

...

民新影片公司是中國早期私營電影企業,前身是1921年由黎民偉、黎海山、黎北海籌組的民新制造影畫片有限公司,1923年在香港正式成立民新影片公司,由黎海山任經理,黎民偉任副經理。早期的民新公司主要以拍攝紀錄片為主,曾為廣州革命政府和北伐戰争拍攝了不少的革命鏡頭,頗具曆史文獻價值,如《中國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1924年)、《孫中山先生北上》(1924年)等。1926年2月,民新公司遷往上海,創作态度嚴肅端正,正式提出“宗旨務求其純正,出品務求其優美”的拍攝藝術影片的制片方針,想通過影片把中國固有的“超邁之思想、純潔之道德、敦厚之風俗”介紹給歐美,并招聘了歐陽予倩、候曜、蔔萬蒼、孫瑜等人為編導,遷入上海後拍攝的第一部影片《玉潔冰清》(1926年),表現對剝削者的憎恨和對窮苦人的同情。1927年其拍攝的影片《天涯歌女》講述歌女李淩霄在軍閥勢力迫害下的戀愛故事,表現不畏強迫、敢于反抗的精神。後民新影片公司又相繼拍攝了《三年以後》(1926年)、《和平之神》(1926年)、《海角詩人》(1927年)、《複活的玫瑰》(1927年)、《月老離婚》(1927年)、《西廂記》(1927年)、《木蘭從軍》(1939年)等,表現了逃避現實、軟弱迷惘的思想感情傾向。1927年以後,“民新”抵制不了當時盛行的古裝片和武俠片的誘惑,拍攝了《五女複仇》(1928年),還拍攝了《再世姻緣》(1928年)和《觀音得道》(1928年)等具有封建迷信思想的影片,最後于1930年并入了聯華影業公司。

明星影片公司是中國電影史上第一家曆史悠久、影響深遠的股份制電影企業。它創立于1922年3月,結束于1937年,由張石川、鄭正秋等人創辦,是一個集影片的制作、宣傳、發行與電影教育于一體的電影機構。其制片方針是教化社會與崇尚興趣的結合,1927年拍攝了《火燒紅蓮寺》,掀起了中國武俠片的浪潮。1931年,其拍攝了中國第一部蠟盤配音有聲片《歌女紅牡丹》。1932年其邀請夏衍、阿英、鄭伯奇任編劇顧問,與左翼文藝工作者的合作之後,較快時間内拍攝了《狂流》(1933年)、《春蠶》》(1933年)、《鐵闆紅淚錄(1933年)、《女性的呐喊》(1933年)、 《上海二十四小時》(1933年)、《脂粉市場》(1933年)、《鹽潮》 (1933年)、《姊妹花》(1934年)等一批以反帝反封建為主題的影片,成為左翼電影運動的基本陣地。“明星”15年的曆史,創作了二百多部故事片,成為中國電影發展的一個縮影,它是中國電影藝術故事片的主要開創者,它的出現标志着我國民族電影工業與電影市場的形成。

張石川
張石川原名偉通,字蝕川,浙江甯波人,中國電影事業的開拓者之一。其父經營蠶繭生意,家族中有深厚的買辦背景,他的出身和個人經曆決定了他精明能幹的電影實業家身份。
他是中國第一代導演的中堅力量,一生導演150多部電影,題材各異。1913年導演中國第一部故事片《難夫難妻》,1931年導演第一部有聲片《歌女紅牡丹》,還導演了武俠影片的開山之作《火燒紅蓮寺》(1928年),其他作品還有《黑籍冤魂》(1916年),《孤兒救祖記》(1923年),《玉梨魂》(1924年)等。
張石川主張“處處惟興趣是尚”的制片方針,影片故事性較強,情節曲折,作品大多采用平鋪直叙的方法,線索清晰,内容通俗易懂。比較符合早期觀衆的欣賞口味,較迎合市民階層觀衆的審美情趣和欣賞心理,以争取更多的觀衆和票房,較多的偏向于電影的商業利益。盡管張石川非常重視利潤,但對于藝術還是有着很強的責任心。他為中國早期電影事業作了許多重要的貢獻,在早期電影藝術的探索上功不可沒。

鄭正秋
鄭正秋。電影導演,編劇,中國電影事業的開拓者,1903年畢業于上海育才公學。1913年和張石川合組“新民公司”專事承包亞細亞影戲公司的編、導、演業務。主要編導作品有《難夫難妻》(1913年)、《孤兒救祖記》(1923年)、《勞工之愛情》(1922年)、《玉梨魂》(1924年)、《姊妹花》(1933年)等。由他編導的《難夫難妻》以嘲諷的筆觸抨擊了封建婚姻制度對人的摧殘。《孤兒救祖記》宣傳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封建因果報應思想,主張平民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玉梨魂》(1924年)、《上海一婦人》(1925年)等表現了對婦女的同情,批判了封建倫理道德與婚姻制度的罪惡。《自由之花》(1932年)、《姊妹花》(1934年)等宣傳抗日、關注現實、反映社會時代精神。
他的影片故事結構嚴謹,戲劇沖突較強,電影手法平易細緻,形式生動明白。他提出影片不僅要迎合觀衆,而且要引導觀衆的欣賞趣味。鄭正秋一生創作了五十餘部影片。為中國電影從無聲到有聲花費了大量心血,他本着“為弱者鳴不平”的創作主張,拍攝了一些反映弱者生存狀況的影片,寄予了深厚的同情,有一定社會意義。除了在電影事業的開拓方面的功績之外,他還開創了中國電影從現實生活和舞台喜劇藝術方面汲取豐富養料的優良傳統。堅持主張以藝術形式進行社會教化的方針,把他豐富的戲劇經驗運用到電影創作中來,形成自己獨特的創作風格,為中國電影的啟蒙和發展打下了堅定的基礎。

黎民偉
黎民偉,出生于日本橫濱唐人街,後到香港定居,中國電影著名編劇、導演、攝影、演員和制作者,被稱為“香港電影之父”。
1923年5月,黎民偉與堂兄黎海山、黎北海等人正式成立“民新影片公司”。1913年與上海亞細亞影戲公司的布拉斯基合作拍攝香港第一部影片《莊子試妻》,這部短片的編、導、演,全部由黎氏兄弟(黎民偉、黎北海、黎海山)包攬下來,影片既成,“觀者萬人空巷”。為此,傳媒界曾将黎氏兄弟譽為“香港的盧米埃爾兄弟”,黎氏一家也就成為中國電影史上最早步入影壇的“電影家族”。
除此之外,作為孫中山先生的忠實的追随者,他也拍攝了大量反映孫中山本人革命活動和國民革命軍戰鬥實況的紀錄片,這些影像也為黎民偉赢得了“中國紀錄片之父”的曆史地位,孫中山先生曾親筆贈以“天下為公”四個字,這四個字也成為孫中山先生最為人知的遺訓之一。可以說,黎民偉對香港電影、乃至整個中國早期電影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不可磨滅的。

天一影片公司是中國電影制片機構,由邵氏兄弟(邵醉翁、邵人、邵仁枚、邵逸夫)于1925年6月在上海虹口橫浜橋成立,專門從事影片的攝制與發行。邵醉翁任總經理兼導演,二弟邵郵人負責制片兼編劇。三弟邵仁枚、六弟邵逸夫去新加坡、馬來亞開拓南洋市場。拍攝影片有《立地成佛》(1925年)、《女俠李飛飛》(1925年)、《忠孝節義》(1926年)、《梁祝痛史》(1926年)、 《義妖白蛇傳》(1926年)、《唐伯虎點秋香》(1927年)、《珍珠塔》(1926年)、《孟姜女》(1926年)、《孫行者大戰金錢豹》(1926年)等。公司在誕生之初就公開提出“注重舊道德,舊倫理,發揚中華文明,力避歐化”的制片方針,崇尚古代、古裝、舊傳統、舊道德,拍片力求預測電影市場商業行情的消長趨勢,戰略上做出了一系列較強商業效益的舉措,出品的影片定位于民間商業片的制作,抓住了老百姓熟悉的故事加以發揮,題材吸引觀衆,适合中國普通市民觀衆的口味,頗有大衆市場。
1937年因為時局動亂,天一影片公司将全部資金,技術轉移到了香港,成立了新的南洋影片公司。截至1983年,“天一”、“南洋”和“邵氏”公司共拍攝900餘部影片,遂成為中國電影史上規模最大、曆時最長的制片機構。天一影片公司在12年中拍攝了無聲故事片60餘部,有聲故事片35部,長短新聞片、紀錄片15部。1925年6月邵醉翁兄弟在上海創立的天一影片公司則是20世紀上半世紀的電影公司中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一家。公司在成立之初就以明确的市場取向獲得了商業上的成功,雖是後起者,它卻成功地引領了"稗史片”、"古裝片"等風潮。這些制片路線也給”天一"在上世紀後半葉的繼承者"邵氏兄弟"電影公司打上了印記。

鴛鴦蝴蝶派

“鴛鴦蝴蝶派”是中國現代文學時期一部分新文學作家對現代通俗文學作家的稱呼。“鴛鴦蝴蝶派”電影主要來源是鴛鴦蝴蝶派文學為主的劇本。20年代中國電影市場基本形成,電影藝術進入較大規模的創作時期,影壇缺乏專門的電影創作人才,而觀衆對影片的需求量又與日俱增,于是,一大批被稱之為“鴛鴦蝴蝶派”的從事通俗文藝創作的文人進入了電影界。代表作品有《玉梨魂》、《空谷蘭》、《小朋友》等。他們注重影片形式的花樣翻新,不斷地用新的影片類型和獨出心裁的噱頭吸引觀衆。“鴛鴦蝴蝶派”電影在20年代和40年代形成發展的兩個高潮,直到1949年建國前才随着全國解放而銷聲匿迹,鴛鴦蝴蝶派電影奠定了中國早期商業電影的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