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出現了“對”與“不對”的怪圈,一件事情總是習慣于站在正反雙方争執個不停,而逐漸丢失了中間地帶。比如“事業腦”or“愛情腦”哪個更好的?讀研還是工作哪個更佳?往往都會得到很多非此即彼的答案。。。随着意識形态的變化,逐漸将重視自我發展定調為了當下的時代旋律,逐漸發展為了:為了...而放棄事業就是一種不清醒的表現,慢慢的統一出了一套标準且被認可的人生“規範”。而這何嘗不是一種“綁架”?

...

《玫瑰的故事》讓我眼前一亮——“愛和不愛,是勇氣也是自由”“人要有做決定的勇氣、也要有接受失敗的勇氣”,這兩句話說着“解綁”。比起嘈雜的外界聲音,更應該關注自己的感受。自己的人生、無人可替代,也無人有權替你做抉擇、也無人替你承擔後果。

...

每個關乎選擇的問題,《玫瑰》的回答是——人生沒有标準答案,你選擇的就是最好的。這是一種把人生主動權還給個人的倡導。也是對那些所謂“社會規訓”的一句回怼,這種灑脫、随心的聲音,更像是現在人追求的一種松弛感。

...

特别喜歡關芝芝和周士輝這段插曲。
關芝芝和周士輝在一起時,周士輝就是别人眼中婚姻的良配,因為他老實、憨厚、上進,可誰能想到7年戀愛長跑,周士輝會在結婚前變心呢?
而7年的情感,身邊的家人、朋友或多或少都會勸一句:還是要在一起,7年時間!人生有幾個7年?諸如此類的話。誰也不能保證在未來的日子中兩個人是幸福的,而當下關芝芝的不舒适是直接的。
足可見未來是難以預知的,這個世界不存在正确的選擇。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行業,它有可能會被未來的某種科技所取代、選擇一份愛情可能會面臨背叛等等。而當下的感受是明确的,每個選擇都必将承擔着風險,那又何必内耗耽誤時光和青春,用今日賭明天呢?如果當下的選擇就是彼時認為最優的、最能讓自己喜悅和滿足的,那經曆過後即使是“失敗”也無所謂,因為那也是一段經曆、那也是一種成長。

黃亦玫這個角色更是從“外界”回歸“自我”的一種表達。
美麗被人追捧,引來“不知檢點”的聲音,是不是不應該有正常的社交?
周士輝有女友所以自己要承擔主動回避的責任?
是不是要因為外界的聲音而收斂自己的鋒芒?
是不是學業這條路更好走,我就要放棄其他選擇?
為什麼關芝芝還要迫于生活和家人的種種閑言碎語,和一個已經不愛自己的人在一起?
她的每一次反問都在我的心巴上,為了外界的聲音限制自己的人生選擇才是最錯的。取悅别人沒有盡頭,生而為人我們隻能不違背道德的取悅自己。而越長大越會發現,不管我們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外界的聲音永遠都不會少,不如忠于自己的内心。

《玫瑰的故事》讓我想到餘光中說“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生是在試錯中成長的,沒有人如聖賢般長大。也像宮崎駿所說“人生就是一列開往墳墓的列車,路途上會有很多站,很難有人可以自始至終陪着走完。當陪你的人要下車時,即使不舍也該心存感激,然後揮手道别”,我們成為今天的自己,感謝一路上的風景,也接受人生會有遺憾。
每一件當下想做的事情不做都會成為遺憾、既然無法預知人生的結局,那就勇敢的活在當下。相信明天會更好,明天會比今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