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12首映日觀影 映後導演交流(破浪觀影團)
整個活動過程下來,我受益匪淺的部分在于不思凡導演最後的映後交流,但還是要先說回電影本身。

作為動畫電影,《大雨》的基本功很紮實,這是毋庸置疑的。從配音、畫面等各個角度都無可挑剔。河流沿岸的花草植物算是電影畫面的彩蛋,因為它們美得太純粹,無時無刻不在提醒人們這是一個不存在的架空世界。印象最深的還是最後大決戰時那個一鏡到底的宏大場面,每個人在面臨決戰時都有自己的節奏和選擇,鏡頭速度不慢也不快,使人既不會忘記決戰時的緊張氛圍,也不會丢失每一方勢力此刻的細節刻畫。

從情感上來說,最後大谷子和饅頭的父子情非常令人感動。一句“老爸”,需要大谷子用一生來上下求索。愛是常覺虧欠,即使他竭盡所能給了饅頭最好的愛,他仍覺得自己沒有資格成為饅頭的老爸。反觀現實世界,一次美妙的媾和就能解鎖“老爸”的角色,當父親的門檻是否有些過低了呢?

說說缺點。導演的表達欲太旺盛了。要理解并駕馭好架空世界的規則對于觀衆來說需要一定的時間,但等我終于理清楚架空世界裡各方勢力的愛恨情仇以後,電影基本已經快要進入最終的大決戰了,這會使第一次觀影的觀衆在前期失去很多導演有意無意落下的伏筆。如果一點點做拉片分析,自然能明白導演的匠心,各方勢力映射到現實中的關系和社會角色就會很清晰。但導演不能要求觀衆在非常有限的時間裡一邊思考一邊接收架空世界觀的建構,這對大部分人來說要求都太苛刻了。導演在映後交流時竟然還特意指出說為了讓觀衆不那麼費腦,這次采用了更加純粹的視角。
這個點對我來說很有學習價值,創作者可能需要收起過于主觀的意識,認真地聽一下讀者/觀衆的意見。導演為了避免過于複雜的信息而所做的“純粹視角化”是否是有效的?如果有效,是否力度不夠大、手段不夠全呢?

再一個缺點是中後部劇情有些冗長,讓我在主線劇情和世界觀認知均模棱兩可的情況下接收了一些旁線劇情的細枝末節,引人發困。

電影的其中一條落腳點在于饅頭與大谷子的父子情,但并沒有叙述太多,大都靠觀衆腦補。如果觀衆是NF,則才能完全符合主創團隊對觀衆的要求。隻有結尾的彩蛋漫畫裡讓觀衆管中窺豹了曾經的饅頭與大谷子為什麼能結下那麼深刻的情感,其餘正片裡的情感體現基本是靠角色在機械地複述。
這個問題我在創作時也會常有,我至今未能想明白其中的玄妙,也許在另一種意義上它也是一種留白的美。

來說說導演的映後交流吧。

這也是我在文字創作者能看見的我與電影工作者的區别。文字作為信息載體,和電影相比,局限了不少。電影的畫面、聲音、文字三者并排輸出信息,而文字隻占其中一種。電影須事無巨細地落實到每一個像素分子的表達,而文字則不用。是以,我更加敬佩電影工作者的創作能力。

不思凡導演在映後交流中出現的“金句”和他在電影中體現的“經典台詞”一樣多。由此可見入木三分的功力。

創作者常在匠氣的臨界點踯躅。匠氣多了,妙精采絕豔,讓觀衆拍案叫絕。匠氣少了,負氣含靈,讓觀衆多了自己的理解和思考。但一個主旨需要多少占比的匠氣呢?這是千百年來創作者前仆後繼去追求的一件事,成了,則為佳作,不成,則弄巧成拙。在不思凡導演的交流中,我可以捕捉到他的這種踯躅。若觀衆問及“為什麼最終是夜翎緞吞噬了大谷子?”“某個群像的鏡頭是否采用了三維技術?”之類的核心問題,不思凡導演就會很流暢地去叙述創作時刻意留下的一些思考。若觀衆問及“為什麼這部電影裡的所有人物人中都那麼長?”這樣的問題,他就會顯出某種快樂,表示自己沒有想過這樣的問題。針對這種快樂,他解釋說“是希望觀衆在留白裡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這就是匠氣和靈氣的有機結合。這讓我受益匪淺而感動不已。

針對我在映後交流中體會到的創作者匠氣和靈氣的玄妙占比,叙述裡我也有所留白,要承認功力不足,或是承認有一些東西即使功力再強也隻可意會不可言傳。有些愧怍,至此擱筆吧。

最後誇一句破浪觀影團吧,很喜歡你們的純粹,希望你們能夠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