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4.20英嘉北影節
A8.5/10(從B一路上升到A)
短評:
應該是北影節迄今最震撼最驚喜的一部。如果能略微精練一點、少一點說教和美化會更好,最好再加點紀錄片影像。可以改名為“扔掉武器上街去”。
一部偉大的反戰電影,有宣傳性但不止于表面。無論廣度厚度深度新意,都達到經典的水準,不像是最近的新片。(遺憾的是此前從未聽過他的名字,看完才知道導演以及離世。)雖然有些許說教和煽情,以及風格化的視聽,但終究震撼力十足。
風格:
最初不适應風格,半小時後入戲。
形式浮誇:美化和浪漫化顯得失真,大雜燴式的快節奏剪輯,拼接式的動畫特效,低成本制作,畫外音和畫框注釋,過度風格化的形式主義技法,橫跨時空和次元、動不動就歌舞—都很難接受。不過好在沒有落入《松子》之流的空洞。有寺山修司的風範,對廢墟的穿梭重現,色彩和音樂的大膽運用。
前期覺得有解構和重構曆史之嫌,不過這并非扭曲和篡改。真幻交織、在時空間平行穿梭。如其所說-反映了内在的真實,這才是真正的形式主義藝術。倒叙凸顯出悲劇宿命感,平行剪輯表現魔幻現實。
曆史與民族性:
這部電影堪稱戰争陰影下的日本近現代史縮影。三個小時的魔幻現實史詩,或許可以比肩《地下》、《椒麻堂會》。
可能和日本的曆史有關,暴烈與美是烙進人們心頭的,還有創傷和反思性。
同樣還有深刻的矛盾性:美與惡沖撞,還有現實與電影-真與幻的交織。
此外還有根植于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犧牲和必死的信念,也是悲劇性的根源。
作為中國人,必然對二戰的呈現頗為關注,和想象不同,還是有反思視角的。戰争煽動民族情緒的狂熱,從個體的悲劇揭示出意識形态的欺騙性。
關于電影的一點思考:
應當發問,離場時觀衆留下了什麼?電影的缺口-happy end應當留給觀衆完成。就像片中所說:電影不會改變曆史,但可以影響未來。
現場:
前期陸續有人遲到,中期有人離場。豆瓣評價明顯兩極分化。和我爸一起看的,他說前半段很差後半段還不錯。
印象深刻的場景和細節:
一再複現的燃燒膠卷-叫喊着撕裂的鬼魅-希子;貫穿全片的中原中也詩歌,數不清的曆史事件和電影史人物…
影評-海邊電影院
25.4.20英嘉
A8.5/10(從B一路上升到A)
短評:
應該是北影節迄今最震撼最驚喜的一部。如果能略微精練一點、少一點說教和美化會更好,最好再加點紀錄片影像。可以改名為“扔掉武器上街去”。
一部偉大的反戰電影,有宣傳性但不止于表面。無論廣度厚度深度新意,都達到經典的水準,不像是最近的新片。(遺憾的是此前從未聽過他的名字,看完才知道導演以及離世。)雖然有些許說教和煽情,以及風格化的視聽,但終究震撼力十足。
風格:
最初不适應風格,半小時後入戲。
形式浮誇:美化和浪漫化顯得失真,大雜燴式的快節奏剪輯,拼接式的動畫特效,低成本制作,畫外音和畫框注釋,過度風格化的形式主義技法,橫跨時空和次元、動不動就歌舞—都很難接受。不過好在沒有落入《松子》之流的空洞。有寺山修司的風範,對廢墟的穿梭重現,色彩和音樂的大膽運用。
前期覺得有解構和重構曆史之嫌,不過這并非扭曲和篡改。真幻交織、在時空間平行穿梭。如其所說-反映了内在的真實,這才是真正的形式主義藝術。倒叙凸顯出悲劇宿命感,平行剪輯表現魔幻現實。
曆史與民族性:
這部電影堪稱戰争陰影下的日本近現代史縮影。三個小時的魔幻現實史詩,或許可以比肩《地下》、《椒麻堂會》。
可能和日本的曆史有關,暴烈與美是烙進人們心頭的,還有創傷和反思性。
同樣還有深刻的矛盾性:美與惡沖撞,還有現實與電影-真與幻的交織。
此外還有根植于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犧牲和必死的信念,也是悲劇性的根源。
作為中國人,必然對二戰的呈現頗為關注,和想象不同,還是有反思視角的。戰争煽動民族情緒的狂熱,從個體的悲劇揭示出意識形态的欺騙性。
關于電影的一點思考:
應當發問,離場時觀衆留下了什麼?電影的缺口-happy end應當留給觀衆完成。就像片中所說:電影不會改變曆史,但可以影響未來。
現場:
前期陸續有人遲到,中期有人離場。豆瓣評價明顯兩極分化。和我爸一起看的,他說前半段很差後半段還不錯。
印象深刻的場景和細節:
一再複現的燃燒膠卷-叫喊着撕裂的鬼魅-希子;貫穿全片的中原中也詩歌,數不清的曆史事件和電影史人物…
影評-海邊電影院
25.4.20英嘉
A8.5/10(從B一路上升到A)
短評:
應該是北影節迄今最震撼最驚喜的一部。如果能略微精練一點、少一點說教和美化會更好,最好再加點紀錄片影像。可以改名為“扔掉武器上街去”。
一部偉大的反戰電影,有宣傳性但不止于表面。無論廣度厚度深度新意,都達到經典的水準,不像是最近的新片。(遺憾的是此前從未聽過他的名字,看完才知道導演以及離世。)雖然有些許說教和煽情,以及風格化的視聽,但終究震撼力十足。
風格:
最初不适應風格,半小時後入戲。
形式浮誇:美化和浪漫化顯得失真,大雜燴式的快節奏剪輯,拼接式的動畫特效,低成本制作,畫外音和畫框注釋,過度風格化的形式主義技法,橫跨時空和次元、動不動就歌舞—都很難接受。不過好在沒有落入《松子》之流的空洞。有寺山修司的風範,對廢墟的穿梭重現,色彩和音樂的大膽運用。
前期覺得有解構和重構曆史之嫌,不過這并非扭曲和篡改。真幻交織、在時空間平行穿梭。如其所說-反映了内在的真實,這才是真正的形式主義藝術。倒叙凸顯出悲劇宿命感,平行剪輯表現魔幻現實。
曆史與民族性:
這部電影堪稱戰争陰影下的日本近現代史縮影。三個小時的魔幻現實史詩,或許可以比肩《地下》、《椒麻堂會》。
可能和日本的曆史有關,暴烈與美是烙進人們心頭的,還有創傷和反思性。
同樣還有深刻的矛盾性:美與惡沖撞,還有現實與電影-真與幻的交織。
此外還有根植于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犧牲和必死的信念,也是悲劇性的根源。
作為中國人,必然對二戰的呈現頗為關注,和想象不同,還是有反思視角的。戰争煽動民族情緒的狂熱,從個體的悲劇揭示出意識形态的欺騙性。
關于電影的一點思考:
應當發問,離場時觀衆留下了什麼?電影的缺口-happy end應當留給觀衆完成。就像片中所說:電影不會改變曆史,但可以影響未來。
現場:
前期陸續有人遲到,中期有人離場。豆瓣評價明顯兩極分化。和我爸一起看的,他說前半段很差後半段還不錯。
印象深刻的場景和細節:
一再複現的燃燒膠卷-叫喊着撕裂的鬼魅-希子;貫穿全片的中原中也詩歌,數不清的曆史事件和電影史人物…
影評-海邊電影院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大銀幕二刷《薄荷糖》-簡評
A一刷8.5/8.6,二刷基本維持。上次看很有感觸,但緣于不了解曆史背景不明就裡,中途不夠專注,這次一樣中途犯困。初看已經是四個多月前了,當初隻看了個皮毛就開始六經注我長篇大論。本次抱着朝聖也是重估的态度而來,大銀幕重溫沒想到更為震 ...
觀感
B第一部戈達爾後期作品。暫且打三星,無法理解隻能感受。(說出來的都是nothing)無法感受那就不分析了。整體上比較清奇,很有實驗性。論文電影a study。黑幕和分屏,内在和外在聲音的交織,(回音)多聲軌的運用是最大特點。畫外音究 ...
觀感
A-8.3後半程略困,整體觀感好過于《日月無光》。文思泉湧,散文電影堪稱思想和情感的雙重盛宴。沒有《日月無光》那麼零散與飄逸,更能代入其中去感受,而非将畫面作為客觀對象看待。低劣簡易的動畫和特效成為輔佐性的,插入反身性的自嘲,以及鍊 ...
簡評
B+8.0/8.1久仰,第一部吳宇森。香港警匪片的一個成功範本,模闆出來的東西上限在那,畢竟本片還是做到了上乘。實際上也是美國黑幫片、西部片……種種好萊塢模式的本土化移植。多少被感動了,選擇相信這場夢-好萊塢的神話。要承認作為現實之 ...
觀感
B7.8新浪潮低成本實景拍攝的短片,雖然風格各異但都很具有代表性和啟發意義。1(讓杜歇) 經典而平淡的法國情人故事 7.42(讓魯什)北站 精煉的短片,從愛到恨沖突燃燒,城市的黑暗傳說。 8.3了解後更愛還是無感 情感計謀更可氣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