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三年前《雄獅少年》剛上映時掀起的輿論風暴,我直到現在都心有餘悸——擔心那些動不動就站在國家、民族的高度來“上綱上線”的負面評論,會影響影片主創人員未來的創作動力和審美取向。

相比影片直接面對的各種口誅筆伐,我寫的影評所遭受的攻擊根本不算什麼,無非就是負面評論比平時多了些,甚至有人懷疑我收了片方的紅包,想象力可真夠豐富的。

就我當時的觀影感受而言,這部動畫電影的制作水準已經足夠讓人驚豔,并且還是難得的現實主義作品,沒有像傳統動畫片一樣老拿動物或者鬼神來說事。

當得知《雄獅少年2》即将上映時,我并沒有一睹為快的沖動,反而擔心影片像狗尾續貂的好萊塢系列片一樣,無法維持以前的質量水準。

其實我最擔心的還是幾位主角的長相,怕他們在輿論壓力下被重新設計,眼睛變大,眼距變窄,那影片就沒有必要拍續集了。對于動畫IP來說,自毀形象和自殺沒什麼區别;隻有一直保持較強的可辨識度,包括獨特的外形、鮮明的性格特征和個性化的語言表達,才有機會在殘酷的市場競争中長期生存下去。

要是雄獅少年們的長相和那些千篇一律的“網紅臉”、“漫畫臉”一緻,或者完全符合黃金分割比例,人物魅力怕是會大打折扣,觀衆也容易産生審美疲勞——看什麼都一樣,如同生産線上批量打造出來的标準化産品。

老實說,像這種動漫角色該長成什麼樣的問題,自主權在原創作者那裡,還真不是你我這些吃瓜群衆有權決定的,即便負責審查片子的廣電局也沒有規定哪種長相更符合愛國的标準。

我們應該感謝自己一直生活在物質豐富、和平安甯的環境中,才有閑心和精力去為動漫角色的長相操心。相信周邊那些戰火紛飛的國家,老百姓每天都被“生存還是毀滅”之類的問題折磨,他們可不會在乎自己國家的動漫角色長什麼樣,是否有賣國嫌疑。

不過,我始終堅信大部分觀衆的視野不會那麼狹窄,眼睛無論大小都是心靈的窗戶。為了保險起見,我一直等到影片的院線評分和豆瓣評分出來以後(難得的高分),才在網上把票訂了。

電影一開場,我就意識到自己的擔心完全多餘。阿娟、阿貓、阿狗他們在影片中的形象一點兒都沒變,還是那麼樸實親切,憨厚善良,既沒有變帥,也沒有變美,當然更沒有變富。

和上一部相比,影片的制作水準依然是國産動畫片的天花闆級别,不管是場景設置還是動作設計,都非常生動逼真,而且節奏快,反轉多,打鬥狠,視聽效果一流,跟實拍的動作大片不相上下。

影片故事具有相對獨立性,雖然不再以舞獅為主題,但仍然立足于傳統文化來展開叙事,把中華武術和搏擊拳術巧妙結合起來,取長補短,互相融合,打出了水平和高度。

光從表面上看,舞獅和拳擊确實隔得有點遠,主創人員的腦洞開得有點大。不過究其本質來說,這兩種運動項目都很重視速度、力道、體能和心理素質,具有較強的觀賞性。

并且以拳擊為主題的勵志電影《熱辣滾燙》、《八角籠中》都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績,影片選擇同樣的主題,也可能是出于市場營銷方面的考量。但電影的核心主題沒有改變,仍然是“外練筋骨皮,内練一口氣”,通過不同的體育運動來展現主要角色的奮鬥和成長過程。

其實這些年能引起觀衆強烈共鳴的口碑之作都離不開微觀叙事和對小人物命運的關注,也就是以平行視角來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沒有隔靴搔癢、避重就輕、踩假水和回避社會矛盾。

像《雄獅少年2》中就涉及普通打工人在現實生活中的生存困境、網絡暴力對個體的傷害、社會對公平正義的追求以及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意義)等一系列問題。

也許是因為《雄獅少年》曾經遭受過網絡霸淩吧,所以《雄獅少年2》在描述阿娟被鋪天蓋地的謠言攻擊時,特别形象真實,應該是各種場景都考慮到了——不管是網絡平台、社交媒體,還是競争對手,有盲目跟風的,有煽風點火的,有火上澆油的,還有落井下石的。相信大家對這些場景并不陌生,反正我看着就挺親切,一點兒也不覺得誇張。

要不是一個責任心比較強的記者曾經采訪過誣陷阿娟的競争對手,無意中發現了他在比賽中違規作弊的蛛絲馬迹,及時把關鍵線索提供給阿娟他們,真相很可能一直被埋沒下去。阿娟他們也不得不遠離是非之地,打包回老家了。

電影中的阿娟倒是通過打一場公開的擂台賽,讓外強中幹的對手當衆露出馬腳,不僅赢了比賽,也赢回了名聲,從此走出人生低谷。

而影片三年前的輿論風波至今尚未平息,現在仍然有人看不慣阿娟他們的單眼皮小眼睛,完全無視影片精緻唯美的畫面和鮮活生動的故事情節。難怪有網友認為《雄獅少年》是判斷一個人認知水平的最新标準。

希望影片主創人員頂住壓力,再接再厲,不要停止心中的鼓點,繼續像阿娟一樣不被生活和輿論裹挾,創作出更多更好的動漫作品。

欣賞完電影,我又想起了費孝通先生的十六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往大了說,如果世上的人都能做到“美人之美”,而不是“美我之美”,早就“天下大同”,不會有戰争這個概念了。

往小了說,類似于文藝作品這種偏精神層面、注重心靈感受的東西,人們往往難以達成共識,别說“美美與共”,能做到不相互排斥、诋毀,“各美其美”就已經非常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