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10
第六部也是最後一部李滄東的朝聖,評分最高的一部,期望頗高,卻十分失望。不能說差,本以為是豐富或晦澀的傑作,但隻是平庸之作。若燃燒基本集合了李滄東的内在長處,本片則近乎是拙劣地拼湊了皮表。技法都比較常規典型,李滄東屬于工匠型的,但這部還沒做到大巧不工,力道不足,情感沒有真正打動我。
為什麼不真實?
1首先,是情節的幾個設定,失憶症完全是擺設,沒有起到任何推進作用。老人和詩的關系僅僅是拼湊而已,沒有融為一體。
2主題上:更關鍵的是,詩歌像是命題作文的題目隻是一個單薄的設定,完全可以換成其他,沒有深入到語言和創作的本質,相比下永恒和一日則深化很多。
台詞和表演也不太自然。
3叙事結構:其次,情節上沒有層層遞進,拼貼式結構散亂。雙線叙事,一老一少的環形扣顯得割裂,缺乏情感的有機滲透。
另外節奏上把控不佳,鋪墊不夠深入也沒有真正起到作用,改點的戲劇點卻不透,結尾的詩像是畫蛇添足。剛看的安哲則是相反之道,采用雕刻時光的手法,以最終達成詩眼。
幾個場景:詩歌班,詩社,家,聚談…都隻是拼湊而已,淪為孤立的切片,缺乏内在的邏輯。
其他許多情景也都是蜻蜓點水顯得多餘:教堂的忏悔(相似的場景密陽的鋪墊則完整深入許多),雨中寫詩(缺乏内在表現力),對詩社中警察的态度轉變(同樣的密陽處理更好),過馬路被車笛催促(同樣是蜜陽出現過的),和精神病兩次做愛(又是綠洲那一套,而且還成了敗筆)…淪為符号的淺層複制。
當然,不乏有令人感到真切的好點子出現,如奶奶對孫子既袒護又心痛,小本子記錄靈感。
因此導演也沒有深入觀察生活觀衆是心知肚明的。
4人物:主人公夾在兩雙重力量之間:家庭的現實狀況,詩社的理想境界,二者引發的内在矛盾張力卻不夠,未能引起化學反應。
人物方面,多而不精。老太太傻白甜,形象單純以至于單薄,缺乏弧光,不夠豐滿立體,反倒是孫子真實很多。且老太太幾乎完全被動,被外界推着走。會長究竟是個什麼人物觀衆完全不清楚(相比下綠洲則深入其心),有如刻意營造的符号,對性别-權力的問題本可以更進一步挖掘。
還有其他幾個原因,一是對李滄東比較熟悉了,對很多場景和元素的重複感到厭倦,二是在綠洲後作者風格略顯僵化,直到燃燒才好了很多,期待明年的下一部佳作。
(目前看過的所有李滄東個人評分:燃燒9.0,密陽8.8,綠洲8.7,薄荷糖8.5,詩7.9,綠魚7.8)
2025.3.12
為什麼《詩》不是李滄東的高峰?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簡評-第五代發轫作
C 5-簡評:觀影體驗實在很一般,影像貧瘠不堪、情節一樣僵死無力,鏡頭毫無魅力和吸引力可言,鏡頭間也不具張力。播音腔的配音,樣闆戲的表演,攝影的确有新意,但總體上十分雞肋-節奏不穩、形式和内容的不協調,也隻有在這個特殊時段才會産生出 ...
劄記-随感-簡評
評分:B- 6.6/6.7前言:機緣巧合來看第二部該導演的電影,聽說是和《扒手》一樣地動作和犯罪片?和前作相比,似乎視聽更為程式化、絲滑的長鏡頭減少了,詩意和美感也有所喪失(或者說側重發生了變化)。簡評:有着《男人的争鬥》的開頭和《 ...
全方位深度解析,為何中規中矩?
評分:B-6.8二刷觀感依舊非常一般,但已經完全将其把戲看透了。沒有見過如此自作聰明、匠氣與說教氣十足的影片。(本文不企圖作為系統性的影評,隻是将劄記分集整理。)前言:和《紅高粱》一樣,正好是九個月後在影院重溫。依舊是重估的目的。初 ...
簡評
B7.5-雖然絕對不算多麼精緻的傑作-略顯單調和平淡了一些,但私心很喜歡,很純粹的片子,三星半。一個月以來每周找資源都以譯制片失敗告終。等待了三周以為找到了資源,結果依舊是俄語譯制片加英俄字幕,無可忍受。終于看上了繁體中文字幕版-即 ...
大銀幕重溫再評
B+8.2很不錯的作品,有所回味,沒有什麼可挑剔的。但或許是由于其克制吧,總覺得力道稍差。相比《扒手》結構沒有那麼連貫,也沒有直接的内省。相比《都靈之馬》則更精巧甚至輕快。選角的形象和十分恰當和典型,表演則簡化到甚至有點生硬刻闆-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