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害怕黑暗,也懷疑光明。”出生于美國紐約的導演伍迪·艾倫,其創作風格獨具一格,範疇橫跨戲劇、電影和脫線性戲劇。作為一位高産同時作品數量繁多的藝術家,他同時是美國電影導演、戲劇與電影創作家、電影演員和爵士樂單簧管演奏家,在長達六十餘年的創作生涯中,伍迪艾倫也為觀衆帶來了四十餘部美妙愉悅的作品,其中也不乏精彩絕倫之作。

盡管有着跨界頗多的藝術成就,但伍迪艾倫在作品中所聚焦的問題卻相當統一:即當代人所面臨的精神危機,尤其是貫穿其中的精神不穩定性,以及時時在銀幕中浮現的對于身份認同的焦慮。

等等,爵士樂單簧管演奏家?你們所愛的伍迪·艾倫,其實更是一位“爵佬”?

2016年第六十九屆戛納國際電影節,81歲的伍迪·艾倫将他導演生涯的第四十六部電影《咖啡公社》帶到世人面前。他也借這句台詞,再一次表達了他的一生所愛。

文字:王晨宇

排版:範可可

責編:朱學振

策劃:抛開書本編輯部

一、“有誰不愛爵士樂?"

——《咖啡公社》(2016)

...

在伍迪·艾倫的創作生涯中,“爵士樂”無疑是他的一大創作風格,這個起源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南部港口城市新奧爾良的音樂極少缺席他的電影,他對這種音樂近乎癡迷,除了日常的拍電影、寫劇本外,他還是個專業的爵士樂手。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一支名叫“新奧爾良葬禮和拉格泰姆爵士交響樂團”的樂隊創立并登陸紐約,時年四十歲的他吹起了單簧管,在電影内外都玩着他最鐘意的星奧爾良爵士樂。并一直在“Michael's Pub固定演出,直到酒吧關門歇業。而後,樂隊又在曼哈頓76街的Cafe Carlyle固定演出。這支名字頗具伍迪艾倫風格的爵士樂隊也就“玩爵士”這件事玩了二十年,直至今天。

...

“這是在紐約最超現實的體驗。”有人這樣評價伍迪·艾倫對爵士演出的長情。1984年,紐約時報的記者刊載了一篇文章。記者寫道:“這大概是紐約最長久的爵士樂隊。”是的,報道無關這位導演的電影與創作生涯,而是關于他的爵士樂。伍迪艾倫對于爵士樂隊熱愛由此可見一斑。甚至在1978年《安妮·霍爾》奧斯卡折桂時,他都沒去領獎,而是雷打不動的去做爵士樂的演出。

...

九十年代,伍迪·艾倫露面的次數不多。1996年,《人人都說我愛你》上映,這是一部用音樂劇手法創作的電影,以半歌舞片的形式描繪了愛情中的神秘與變幻莫測。這部電影不僅體現了伍迪·艾倫作為導演的深厚功力與創作才華,也讓世人再次看到他對電影中音樂掌控部分的穩健與天才。同年,他又拉着老夥計艾迪·戴維斯等人創立了一個更加傳統的爵士樂隊,極少露面的同時,卻又帶着樂隊跑各種爵士音樂節,錄制專輯,舉辦巡演。

後來這位電影導演的爵士樂團歐洲巡演經曆被紀錄片導演芭芭拉·卡頗拍成電影,取名《狂人藍調》(Wild Man Blue)。

...

三、 “這起死亡并不單純”

——《曼哈頓謀殺疑案》(1993)

同樣是紐約的街頭,也同樣是知識分子、教師群體、精英們與哲學家,也是中産階級的代表們,1993年的犯罪喜劇電影《曼哈頓謀殺疑案》卻帶給我們一種延續的感覺,熟悉的伍迪艾倫鏡頭裡的紐約地标性城市建築。他在這部自述“票房平平但自己很中意的片子”裡選取了酷爵士風格(Cool Jazz),來自戴夫·布魯貝克(Dave·Brubeck)的《Take Five》。

布魯貝克的爵士樂風格和這一創作時期的伍迪艾倫頗有契合之處:風格從精緻到誇張。

縱觀伍迪·艾倫幾十年的電影創作生涯和爵士樂生涯中,正如他所說:“現在的音樂和弦日趨繁複,可聽性卻比不上過去”,從1999年上映的《甜蜜與卑微》中吉普賽爵士(Jazz Manouche)到2011年的《午夜巴黎》裡搖擺爵士(Swing Jazz)與波薩諾(BossaNova)、爵士布魯斯(Jazz—Blues),以及這部電影裡長達四分鐘的鏡頭裡響起的單簧管爵士樂。再到2013年上映的《藍色茉莉》裡的軟爵士(Smoooth Jazz),我們能看到他所喜愛的那些走過他一生的、經過時間考驗的悅耳、純正、經典的老原聲爵士。

...

相較于電影,伍迪·艾倫的爵士樂演奏其實很純粹與簡單,在紀錄片《狂人藍調》裡的他,就如同他最懷念的,一個世紀前的爵士黃金時代那樣:人群包圍的環境裡,閃爍着微黃色的暖光,他端着單簧管,吹奏着那些來自他電影中偉大爵士樂手們的音樂。從二十世紀到二十一世紀,那些洋溢着的、濃郁且迷人的律動、搖擺、即興。

是的,你們所愛的這位導演,也同樣是一位單簧管演奏家,就站在舞台中心。

參考文獻:

《如何聽爵士》

《我的紐約,二十位名人眼中的奇迹之城》

《毫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