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打開這部電影前,正焦慮于自己的考試,無心做事,便打開了這部前幾天也推給了女朋友的《我殺了我媽媽》。16少年寫下的劇本,正和我年齡相仿(剛十七歲不久),而本片中的主人公也正是我的年齡。盡管頗有感觸,但依舊對于本片保持了一個感性和理性交融的觀影體驗,片中的母子關系,我已然經曆過,而如今再看,更多的是感到懷念。
想先稍微理性的發表一下自己對這部電影的看法:多蘭的文本其實是存在着許多刻意為之的戲劇張力,這種戲劇張力減弱了我本應有的代入感。但美輪美奂的鏡頭和導演真摯的情感令我動容。期待《媽咪》。
片中有這麼一段話:
恨自己的母親在外人看來是一件不道德的事情,但我想說的是,這是每個人都會有的。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每個人都會有的。
确實,在我正值十五六歲的時候,我也一度恨我的母親,恨她的管教、她的自私、她的習慣……她的一切。而當時的我也是一個想要自由,想要安靜,想要離開母親的一個孩子。父親忙于工作,并不特别上心于管教我,而那個時候與母親的争吵是時常的。最頻繁的争吵是從初二到高二這三年,這三年來我一度想要逃離母親的管控,不喜歡她管控我打遊戲,不喜歡她管控我什麼時候起床,不喜歡幹什麼都要和她報備,更不喜歡被拿去和其他的孩子比較。我的母親罵人很厲害,也很難聽,之前和她吵架的時候,動不動就說出“不懂人事”、“做個人”、“孽種”之類的詞語。而記憶猶新地是她在每次吵架有時我們都急了,我也會用一些類似于片中主人公的那些話語,在這之後,母親或許會給我一巴掌。盡管在争吵結束後,母親會來關心我她打我的疼不疼,但我一直覺着母親隻是在把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不開心發洩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我一度恨她,但也一度愛她。那三年,我一度也有這種“殺”了我媽媽的沖動。但時過境遷,我不敢說我長大了,也不敢說我懂事了,但就在某一天,當我回溯過去的時候,我在那一瞬間開始慢慢放下了對母親之前的恨,而轉變成另一種恨,另一種難以言表的恨。
不記得之前在哪裡看見過的一句話:“當你哪一天可以試着去理解父母的所作所為時,你就正在慢慢變得成熟,變得懂事。”
是在自己十六歲末尾的時候,也就是片中主人公和母親在結尾握手的那時刻,我記不清究竟是什麼時候了,湧上心頭的是之前母親為我做的一切。自己還在小學的時候,父親生意賠了,破産,而父親也出了些狀況(不方便透露)。那時全家隻剩下母親和我還有弟弟,弟弟當時才五歲左右,母親一個從來沒有工作過的家庭主婦為了養活我們,出去工作。因為她的學曆不高,隻能從最底層的工廠做起。那個時候我們家連上網的費用都交不起,而我也一度無聊,也并未感受到母親的不容易,隻是為了打發時間或者說逃出傷痛的氛圍,開始寫些東西。我記得最清楚的一件事是那個時候的我不太懂事,因為沒有網絡,自己的手機玩不了遊戲,但别的孩子都在玩,于是母親就把自己的手機給我留在家裡玩遊戲,而她一個人工作到淩晨才回家。她回來時會親吻一下我和弟弟的額頭,因為我玩遊戲玩到很晚,但害怕被母親罵,就會裝睡。我記不清已經多少次在夜晚聽到母親在外面哭泣,也記不清多少次問母親“媽,我爸呢”的時候,母親表面上裝出開心的樣子回答着我和弟弟的問題,而那個時候我也知道事實,便不再過問。
那個時候,我哪有想那麼多。
在自己即将邁入初中的時候,父親回來了。母親也找了份好工作,父親也慢慢地繼續着自己之前的生意,雖然幹不出之前的紅紅火火,但生活也算是不錯,那個時候的我也正好步入了青春期。好在初中的三年雖然與母親争吵過多,但還是上了一個市内的公辦高中。
片中的于貝爾聽到要去寄宿學校的時候已經即将步入成年了,而我去寄宿學校的時候是14歲。國家的教育方式不同,環境不同,造成了我觀看本片時并沒有過于感性的代入其中,而是多蘭真摯的情感使我動容。高中的寄宿生活是我第一次離家,充滿着期待,也并未頻繁想念父母。回家後還是會因為母親不允許打遊戲,過多幹涉私人生活而感到對母親的厭惡。之前的她會侵犯我的隐私,會做很多的時候監視我,這是一種讓我極不舒服的表現,我很厭惡。于是,伴随着我的叛逆,我的自大,不管是與母親還是父親,都有着源源不斷地争吵,每周末最讨厭的就是回家生活。但随着慢慢地成長,自己經曆的事和看過的東西,也就是閱曆在不斷地提升,我似乎開始慢慢理解了自己的母親。
那天晚上,父母吵架,父親将我叫到房間裡去,他喝醉了酒。那天晚上我才知道,原來現在這個家一大部分資金都是靠母親在撐着,盡管父親很努力的工作,但不盡人意,他回不到之前了。但父親想,他懷才不遇,我很理解他,而母親的壓力,也使得我很理解。我很少哭,但那天晚上我哭了。不是因為我第一次認識到父母親的不容易,也不是第一次開始理解父母親,而是那天晚上我将之前的一切都發洩了出來。
我不再去恨我的母親,而是開始恨我自己。
因為當我開始去理解我的母親時,我沒有辦法再去恨她,在她做了那麼多之後,她從未言表,這些都是我觀察出來的。我很敏感,對這也是。而現在的我與母親不再是那種大吵的發洩,而是沉默。很多話我不願意再與母親交流,我們會發生争吵,但更多的是她無意義的關心與焦慮。我開始變得小心翼翼,不管是從金錢方面還是從精神方面,我變得愈發的孤獨。正因為我開始理解了她,也就開始慢慢地變得所謂的“懂事”了起來。我不敢過多的要她給我的零花錢,不敢過多指責她,在她對我發脾氣的時候也少了許多無謂的争吵而是斬釘截鐵地結束。而我也開始變得懂事,她也沒有之前對我施加的那些東西,我們看似比之前放松了很多,她也比之前更加順從我的想法,聽從我的意見。但這是另外一種更難表達的恨,不是她帶給我的,而是我帶給我自己的。
我不希望長大,不希望變得懂事。我并不是選擇堅強,而是堅強找上了我。無時無刻的責任與壓力是母親,也是我給我自己的,就像片中的那句話“人最大的敵人是内心的敵人”,一點也沒錯。我并沒有變得和同齡人多麼不一樣,我也依舊有着家庭矛盾,豆瓣上時常可以看見豆友們對家庭的不滿與宣洩,而我也是,隻是我們方式不同,但歸根結底,我們恨得都不是母親,而是自己。我們迷茫、矛盾、看不見希望,于是将這些轉嫁給了自己最親的人——母親。但更加悲涼的是,我們知道問題是什麼,但卻找不到答案。
在影片臨近尾聲的時候,安東尼對于貝爾說道:“你從來都是自私的,你根本不關心别人為你做了什麼。”是啊,盡管安東尼與母親的關心在于貝爾看來無比融洽,就和我和母親現在的關系一般,但我們不知道一個人内心的鬥争究竟有些什麼。看着安東尼成熟般地對于貝爾說道那些話,看着安東尼乖巧的于于貝爾母親見面,我感到的是釋懷,一種無法具象化的答案。
母親,我多麼恨你
我不會允許别人傷害你
但白晝的光不會照進我們彼此的心裡
你是我的心魔
也是我的新娘
我愛你
但我不會告訴你
至少現在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