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雖然已經上映一個月,但仍然票房不高,隻有3700萬;排片極少,全國一天隻有2000場。但你要再不去看,它就下映了。

一部好電影值得推薦,雖然這部電影并不完美,甚至可以說有很多缺點。比如說,這古偶風的電影名字就比較掉價,聽上去讓人不知所雲。又比如,畫風醜,人物是網紅臉、日式白發,有些場景讓我恍然代入劣質網遊,當然也有些場景非常精美。另外影片有些邏輯也有些牽強,星宿的定位沒講清楚、人的武力值莫名其妙,最後的戰鬥部分也有點拖沓。怎麼說呢,它既太長,又太短,太長是時長相對情節有點略長,太短是有些細節(比如怎樣複活、怎樣開挂)沒有講清楚。

但瑕不掩瑜,所有這些缺點,都無法改變我對電影的評價——這是一部才華橫溢的電影。因為這部電影的編劇是我才華橫溢的清華校友和群友康夫(不是,是所有主創的努力)。

為什麼說它才華橫溢?其實它的情節還是比較容易猜到,觸動我的是以下這幾個方面:

織女和兒女們的全新設定

牛郎織女的故事家喻戶曉,可是沒有人想過他們的兒女會有怎樣的命運。在這一點上,《落凡塵》就赢了,它取材于傳說故事,填補了空白,也做了完全的創新。

織女不再是傳統神話故事中為愛思凡的戀愛腦,而是管理天幕和星宿的神。她武力值高,為了避免星宿落入反派之手,帶着二十八星宿來到人間。牛郎也不再是看人洗澡、偷人衣服的猥瑣男,而是照顧了織女帶下來的銀杏枝葉,赢得了織女的傾心,繼而生兒育女。這樣的設定更加符合時代精神。

故事的主角是織女的一雙兒女。金風成長在天庭,從小被灌輸了母親是罪人的觀念。他恨過母親,但更多的時候思念,他常常看着她的畫像哭泣,他要收複散落凡間的二十八星宿,彌補母親犯下的過錯,晉升為神。而晉升為神,就可以看到自己的過去。

玉露在民間長大,她性格飽滿,天真機智,隻知道自己的母親在天庭,一心想要去天庭找她。她幫助金風一起收服了二十八星宿,也終于在陰謀中發現兄妹倆不可避免要與天庭決裂一戰。和金風不同,玉露從來沒有恨過母親,她從小到大的心願就是能有個家人一起吃飯,但直到影片結束也沒能實現,不知道在電影的續作中能否實現。當然,第一部撲街成這個樣子,還有沒有第二部也很難說。

“絲線”和“織布”的概念反複出現

天空就是一片巨大的幕布;通往天門的路是長長的布帛;神兵神将的對戰法陣是“帛陣”;神界大會,衆神隔着紗簾若隐若現。基本上所有的設計都與織布元素相結合。

織女的本領是織布,法器是金梭。金風繼承了母親的本領,在戰鬥中能抛出金色的“捆仙索”把敵人捆住。金線不僅用來戰鬥,還能修補,輕輕松松把撕破的軸卷無痕修複。

電影中有一段刺繡風格的二維動畫,我非常喜歡。在詳細拍攝了收服前三個星宿之後,有二十四個星宿的收服過程用了一段串場的動畫簡要帶過,二十七個星宿在卷軸上一一歸位,金梭繡出四象圖。這流動的刺繡,讓人賞心悅目,與水墨畫風的《小蝌蚪找媽媽》、皮影戲風的《阿凡提的故事》、梵高畫風的《至愛梵高》有異曲同工之妙,傳統藝術永遠是電影故事的源泉,更加絕妙是這種動畫形式與故事主題完美契合。

當天幕如裂帛,天地分裂,金風用絲線把天空縫合,這是女娲用絲線的方式再次補天。

二十八宿的設定在電影中首次出現

《落凡塵》首次将星宿神話搬上大銀幕。導演說,星宿文化是電影最重要的傳統文化載體之一,既厚重又有趣,是屬于我們中國人自己的星座文化。

前段時間恰好剛剛讀了王力老師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一書(強烈推薦!絕壁好書!),開篇第一章就是 “天文”,較為詳細地介紹了二十八星宿。我才知道原來我們中國人與二十八宿的淵源,這些星宿有着生僻的名字(東方蒼龍:角亢氐(dī)房心尾箕、北方玄武:鬥牛女虛危室壁、西方白虎:奎婁胃昴畢觜(zī)參(cēn)、南方朱雀:井鬼柳星張翼轸),它們在天球黃道上集結,指導人們觀測日月五星,幫助人們測定季節變換,還時不時地闖入古典詩歌中來。

影片中可愛的“牛金牛”, 是北方玄武七宿中的牛宿,關于這一點,王力老師的書中也寫到了。而且特别絕妙的一點是,二十八宿中沒有并沒有牛郎和織女,唯其如此,織女才能帶着二十八宿來到人間,假如織女星本身也是二十八宿之一,故事怎麼能成立呢?

說來好笑,很多人是都聲稱一眼看出反派是誰。我也隐約看出來了,原因竟是這二十八宿。既然古人對二十八宿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作為夜夜仰望祈禳的對象、入詩入文的老友,這些星宿一定是為人所尊重所喜愛的,怎麼可能成為反派呢?他們神威無比,作惡的應該不是他們吧。

不過雖然導演想要通過《落凡塵》向觀衆推薦中國人的星座文化,但似乎二十八宿在影片中淪為負責打鬥的工具人,隻有牛金牛表現得有點突出。

除了這三點吸引我之外,電影可圈可點的地方還有很多,比如表現我國西南地區人間煙火的畫面,與天庭的冷漠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火鍋店裡的一段打鬥诙諧幽默,有點類似《長安三萬裡》中的長安酒肆場景,又如關于回憶牛郎織女家庭生活的那一段二維畫,畫風非常漂亮。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故事的内核,兄妹倆作為半人半神,最終都選擇了為人間而戰,他們成功了,隻因為“感情才是凡人的最強法術”。

民族神話傳說是取之不竭的創作素材。一個故事可能在幾百年的周期裡被不斷地續寫和改寫。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提到的很多傳奇故事版本都被他評價為“辭意蕪劣”、“蕪雜淺陋”,然而經過不斷地篩選和集體創作,終于演變成名震天下的鴻篇巨著。牛郎織女的故事或許也仍不曾完結仍舊在發展改寫中,希望《落凡塵》也能成為織女故事中一個可堪入史的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