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的,我是皮克斯的影迷。不過近些年來皮克斯頗為令人失望,去年的《瘋狂元素城》就已經讓人感慨江郎才盡,現在又來了《頭腦特工隊2》。

上個月,我在内部觀影活動中提前觀看了這部影片的片段,當時迪士尼的營銷人員請我們提一些意見,我啥也沒能提出來,因為當時我隻有一種感覺:這部電影很吸引人,但是不夠好。現在這部電影全球同步正式上映,全球票房超越《沙丘2》成為今年的年冠,我也在重溫一次之後終于明白了它為什麼不夠好。

單看這一部片子,還是不錯的。如果你沒有看過這部片子的前作《頭腦特工隊》,我會推薦你去看。但如果你看過1,那就不必看這部了,差得有點多,畢竟前作在我看來是皮克斯前三的作品(另外兩部是《機器人總動員》和《尋夢環遊記》)。

我記得看到第一次看到第一部的時候,真是驚為天人。怎麼會有這麼奇妙的創意,人腦中各種情緒在日常生活中發揮着各自不同的作用,電影中這些情緒具象為樂樂、憂憂、怕怕、厭厭和怒怒這一系列可愛的小人,既感人又科學,小人的沖突與和解也對應着主人公萊利的内心波瀾與成長,故事講完了,萊利也成長了。靈動的想象力,完美的作品。

第二部再來已經過去了九年,主人公萊利從孩童進入了十三歲青春期。她大腦中的情緒更為複雜,焦焦、慕慕、尬尬和喪喪作為新的情緒小人出現在這部續作中。孩子長大了,負責焦慮的焦焦看不起童年隻知道傻樂的樂樂,領導新的小人們,奪取了萊利大腦的指揮權,引導着萊利突破從前的自己,為了目标勇往直前、“六親不認”。

對應到萊利的行為,是她跟好朋友一起進入了冰球訓練營集訓,跟一幫高中孩子一起訓練。萊利充滿了對球星學長的仰慕、自慚形穢腳趾扣地的(内心戲)尴尬,還有時不時發作一下的喪氣。她渴望正式入選,内心非常焦慮。為此她主動接近和迎合學長,抛棄曾經的朋友,嘲諷自己熱愛的樂團,一度迷失了自己。

這是影片好的地方——非常準确地抓住了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征。青春期的孩子就是這樣善變且莫名其妙,他們思維活躍,叛逆性強,容易産生愛慕心理,自戀的同時又誇大自己的缺陷,無需在意的事情在他們眼裡那是十分尴尬。

另一個比較好的一點,影片還是展現了一些奇思妙想,比如,頭腦風暴的展示,真的是一場點子的狂風暴雨;代表“懷念”情緒的老奶奶憶憶總是時不時想要闖進來,也埋下了後續仍會有續集的伏筆;萊利小時候看過的渣畫質的二維動畫會忽然間聯動起來,等等。

但是,電影總體上屬于有佳句無妙章,因為故事比較簡單,主題也是老生常談,“接納所有的情緒,接納不完美的自己”,隻有完全接納,才會長出孩子的自主意識。影片最後,掌控了情緒主控台的焦焦因極度渴望勝利,遇到了意外之後開始瘋狂失控,樂樂終于跋涉回主控室,說出“你無法決定萊利是什麼樣的人”,衆情緒看着萊利的自我意識散發出七彩的絢麗光芒,不再是單一的“我是個好人”或“我不夠好”,而是所有的經曆塑造出來的不同維度的綜合性格,它們欣慰極了。

在第一部中,由于萊利年齡小,自我意識并不清晰,所以電影沒有提出“自我”的概念。第二部中提出了這個概念,原本是一個可以大有可為的話題,可惜的是影片并沒有挖掘出更加豐富的故事來完成自我人格的塑造過程,反而是完全延續了第一部情緒控制行為的設定,隻不過是增加了幾種情緒,加上最後的簡單說教,這是非常可惜的。

而且,新增的這幾種情緒和主人公之間的關系與第一部相比,略顯生硬并且似乎割裂。第一部裡面人物主導了情緒的活動,當萊利受到外界的影響産生情緒波動時,憂憂和樂樂也先後産生了抽象區域、潛意識區等區域的冒險經曆。

而在這部新的作品中,似乎是情緒小人主導了萊利的行為,萊利成了工具人,焦焦主控時,萊利亢奮,樂樂主控時,萊利就平和,這固然可以解釋為青春期的孩子情緒變化多端,但是樂樂等人被關押和跋涉的經曆,卻完全失去了對萊利的影響,淪為“為冒險而冒險”的情節設置。

最後說一個刻意的地方,如今電影創作實在是太過于“政治正确”了。萊利的兩個夥伴,一個是黑人,一個是亞裔。我并不是說這樣的設定有什麼太大的問題,而是當政治正确抑或是什麼其他的“22條法則”已經成為皮克斯創作的框架的時候,你很難想象它還能有原來天馬行空、奔放不羁的創意。

原創的故事都是先有創意再添加情感,但是續作往往是已經有了人物設定再努力增加新的點子,于是我們看到了比第一部難看很多的《賽車總動員2》、《海底總動員2》、《怪獸大學》等等,商業利益要求他們不斷地開發新作,如今《頭腦特工隊2》也屬于相對平庸的作品。我隻能祈禱,不要再嚯嚯我心目中的另外兩部神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