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拍拍電影的年輕人拍電影的故事,不過别擔心,不是你想的那種。相較于很多青年導演自鳴得意的創作,《曼島日夜》實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真誠傑作。它不賣弄精緻的構圖和剪輯,不對準讓人頓生恻隐之心的弱勢群體,也不試圖設計詭秘刁鑽的影像實驗,它隻是謙遜地記錄主人公Ginny的所感所知,而在對她及其周遭境遇狹窄而精确的描摹中,我們幾乎看到了生活的全貌,至少是Ginny眼中的。

跟随着Ginny的步伐(或者說,目光?),在整部影片中,我們捕捉到兩組風景,朋友們的日常生活和陌生人的閃光片刻。前者于我們而言是一種百無聊賴的深入,我們輕易地偶遇,叩門,進入彼此的生活空間,有一搭沒一搭地交談;我們吃中國餐館,在飯後迎着鏡頭并肩行走,打趣着路上的招牌,談論着光榮與夢想,整座城市向我們身後退去;我們在平底鍋上日複一日翻炒着生活的庸常,我們任由電視機的熒光進入瞳孔,我們不時地回想起那些遙遠又切近的隐痛,我們煩悶,困倦,躁動不安。彼此給予對方的溫暖總會迅速冷寂,最終仍難免無所适從地獨自面對綿綿長夜和晦暗未來。但正如Ginny在地鐵上的呢喃,世界上如此多事情在發生,相較而言我們的生活又算得了什麼呢?這是Ginny的創作焦慮,也是本片中的另一組風景的來源。他們是街頭藝人,公園裡的遊蕩者,末班地鐵上的暗淡身影,鏡頭對準他們遲疑地輕輕搖擺,在過量的觀看裡,我們幾乎無法辨認這些在畫框中一閃而過或駐足良久的面孔,一切似乎隻是表象。一種拒斥深入的來自異域的觀看,攜帶着曼島晝夜不停輻射而出的熱力與壓力,占據我們的目光,我們同Ginny一道,困惑而又堅韌地在摩肩接踵的紐約街頭行走,觀看,記錄。

兩組風景的交替出現,是Ginny“勞作-出神”狀态的循環往複,也符合我們對日常生活的體認,加之非常自然的對白和表演(真的有表演嗎?),使得影片具有一種相當沉浸的觀感。盡管Ginny的生活和我們大多數人的實際經驗相去甚遠,但她大方地接受我們不斷迫近的目光,哪怕對于那些尴尬時刻,這讓我們感到親密,進而願意去相信她的真實與真誠。臨近尾聲,Ginny牽着她的皮箱行走在無盡的狹長通道裡,我們已然是她身邊親密的同伴,而正當我們以為電影要在哀傷的注視中結束時,突然發現這是一個影像的魔法時刻,和飯後街頭的長鏡形成了一組完美的對偶。兩組風景在此如此有機地合而為一,震驚之餘,我們多希望能在此刻對Ginny輕聲耳語:Watch out,the world is behind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