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這就是幹淨利落,斬釘截鐵,卻不失行雲流水。”看完電影後,我座位前兩排的一個男士這麼對他兒子說了一句,聲音較大,影廳很多人都因聲回頭。旁邊一個人拍了拍他的肩膀表示贊同,互道了一句真的很好看……,新年快樂……。然後兩人向相反的方向走去~

這時我突然想,新年第一天能看見兩個陌生人因為一部電影産生了短暫的交集,未免不是件幸事。

好吧,這個開場有點矯情,那就直入主題

這是一部在内容與影像上有絕對統一的電影,這一點做足了,電影并不會差

内容就是“狙擊手”,而視聽畫面上也很好的做到了“狙擊手”的質感,概括起來就是【冷酷,利落,兇狠,克制以及克制之後爆發出的别樣的悲情】

這種視聽感能與影像内容産生一種絕妙的統一感,而這種統一也能從影像内和影像外與觀衆産生一種奇妙的互文,讓觀衆也能進入“狙擊手”的心态與處境。

同時,以小見大的文本切入,同樣能被到抗美援朝的英雄氣概以及戰場上的熱血感染。

這樣的方式,是整部電影的最好處理。

那就抛開曆史背景等等,想從電影視聽以及技術層面上談談我的看法,說說那些驚豔到我的地方

絕對是驚豔!

所以本文想從三點來表達一下:

1. 視聽剪輯達成節奏的緊張與代入感

2. 畫面攝影與主題的照應形成白色審美與視覺沖擊

3. 一種别樣的專注于情感與人物塑造的文本

這三點,才真的讓這部短小精悍,簡潔有力的好電影從一衆戰争片中發揮引人矚目的質量。

...

1. 視聽剪輯(這部電影的畫面剪輯與聲音剪輯)

網上其實有很多關于這部電影“含謀量”與“含末量”的問題,我個人所認為的是二者都有,張藝謀的特點可以放置于下一部分,而說到剪輯,那就不得不提一提張末!

張末在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钗》、《歸來》、《三槍拍案驚奇》、《山楂樹之戀》中做着剪輯的工作,而張末的剪輯(尤指畫面剪輯),則是重在叙事的流暢性和多視點的轉換上,雖然不敢确定都是張末所為,但是我認為用她參與剪輯的《歸來》舉例子最好,也最相近:

在《歸來》的開頭,陸焉識回去見母女的時候,就采用了陸焉識,馮老師還有女兒三個人的三個視角進行交叉蒙太奇的剪輯,大量的來回來突出一種緊張感;而在後面火車站相遇的一段剪輯,也是采用這三人的視點進行交叉剪輯并彙總,達到情感的迸發與急迫。在導演進行分鏡的制作中,往往不會做到個個鏡頭巨細,此時就是剪輯發揮作用,通過不同人物視點的來回轉換來上升情感。

這一次,我們絕對可以發現,這種多視點的鏡頭剪輯要比《歸來》豐富的多。在前面遭遇戰的過程中,有一種剪輯順序進行來回切換:

就是五班的客觀鏡頭→美軍的客觀鏡頭→主觀鏡頭→美軍槍支的客觀鏡頭→五班槍支的客觀鏡頭→主觀鏡頭……循環反複,從而達成一種冷靜的如臨戰場的上帝視角去審視這場戰争,而造成這種感受的原因,就是一種有章法的剪輯順序達成全面的戰争感受

...

而這種畫面剪輯還有兩點是這部影片成功的關鍵:

第一,就是利落,當然這個不僅僅與剪輯有關,也與攝影有關,在遭遇戰的時候用了大量的固定鏡頭+近景去拍攝人物,但是剪輯讓所有的鏡頭時間很短,可是同時又精準的把握住了人物動作的完整性,就算是偶爾主觀視角的跟,搖鏡頭也是有着比較精準的起落幅,最起碼也可以讓觀衆看的清楚!

而這種利落,也與狙擊手的快狠準有着統一性,也正是這樣精準的剪輯讓畫面的節奏能刻入觀衆的心裡

第二,則就是大量第一人稱視角(POV鏡頭)的切入,這部電影裡有着大量的主觀鏡頭(主要是以瞄準鏡為主),這部電影的主觀鏡頭其實有着一個别樣的優勢:就是暗示觀衆下一個鏡頭很有可能是潛在的危險

因為往往瞄準鏡的下一個鏡頭就是通過瞄準鏡射出子彈,所以我們可以經常看見這部電影中導演的小花招,比如在朝鮮孩子去擡亮亮的時候,美軍多次将槍指向孩子,然後切入主觀鏡頭,讓觀衆以為下一個鏡頭就要發射子彈(但是下一個鏡頭轉換為孩子平安無事的鏡頭内容)從而達到影響觀衆心态的目的

而且主觀鏡頭在戰場的快速插入也是可以讓觀衆多一些身臨其境的緊張感。

...

當然,畫面剪輯是影響節奏的一個要素,但是本片其實更突出的是聽覺,也就是音效上的剪輯,鑒于發現相關說明較少,所以想強調一下《狙擊手》這個因素

先強調一下,這部電影的音效指導是楊江,一個非常著名的音效指導,同時也是奧斯卡音效相關獎項的評委。

這部電影的音效是要營造出高度緊張的情緒,并且從狙擊手的特性出發:要保持安靜中的一聲突響,打破甯靜。而這種高度緊張感從聽覺來講,就要從效果和配樂兩地方來說

音效剪輯的重點是在聲音的安排上,我們可以看出這部電影是如何表現這種寂靜的,就是在有着環境音的同時,模拟着各種聲音,是通過望遠鏡,扶牆,上膛,雪地中走路與奔跑聲音的不同,不同材質衣服的摩擦聲,甚至動動手指就能産生細微的聲音。通過這些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聲音去表現這種寂靜。

同時,在聲音安排上,一切的音效并沒有被煽情時候的配樂所消磨,反而依舊可以聽的清楚,這種細微的聲音所能帶來的質感不僅僅是體現一種專門的場景,而且更能讓我們代入當時所在的環境中(比如雪地上的陣陣風聲)

而且我們也可以仔細聽出,美軍的狙擊槍與我軍的狙擊槍聲音是有區别的,這就是高手的混音!

而配樂的剪輯上,我不得不說一下,有不錯的亮點,也有一些個人認為需要改進的地方

亮點在于,電影在前期的遭遇戰上用了大量的鼓,而這個鼓也是隻能吊起觀衆心中的警覺性與興奮性,在電影開始不到十分鐘的槍戰中,一系列快節奏的鼓直接讓觀衆的心吊起來,開始保持一種興奮感,而到中間,比如胖墩兒背着鐵闆去救亮亮,以及五班三個戰士唱歌讓亮亮不要睡着的片段上,電影都用了慢節奏但是每一擊都很沉重的鼓,表現着一種英勇就義與五班戰士的英雄氣節。

...

甚至在唱歌那一段上,每一個鼓聲都敲在歌曲的重音上,沉重有力,直接震碎心靈!

但是在配樂與旁白上,提出我個人的一點看法

就是我們可以發現整部電影的故事結構是每次有戰士犧牲後來一波煽情的小高潮,此時總有音樂插入,但是每次的音樂都是稍顯刻意的去拔高情緒,反而有些消減觀衆對于之前戰争的緊張感,也對下一場戰争帶來的刺激有些許銜接不上。

還有旁白的插入,并非突兀,一種講述者的視角當然好,同時也更像是一種聽故事的代入感,加強情緒的共情。可是有幾次在遭遇戰中間的旁白可能會和那些刻意拔高情緒的配樂形成同樣的效果,就是消減情緒,跳脫出戰場,令觀衆稍顯出戲。

但是,總體來看,整部電影短小卻又有力的毫無尿點的節奏感,絕對離不開這些畫面剪輯以及聲效剪輯帶來的身臨其境。這些剪輯的功勞就像狙擊手一樣,在暗處為我們增加了整體的觀看體驗

2. 畫面攝影(白色視覺審美與沖擊)

如果說整部電影要找出隻能體現“張藝謀”的質感的部分,那麼絕對就是攝影!

重點就在于整部電影色彩與電影的融合!

其實我們可以從宏觀上看出,整部電影的攝影基本上都是趙小丁(攝影指導)對于行活的運用,在不同的影片節奏下有着自己的一套景别規律,比如在遭遇戰中就以近景與特寫為主,插入少量的中景與全景來小小的緩一下一套緊張場面的節奏。而在每一場戲結束後,則用中景全景為主,插入少量大遠景,來表達一種犧牲的英勇與情緒的噴發,同時舒緩節奏,讓觀衆準備進入下一場戰鬥的心理預期。在運鏡上的減少也是為了保證電影冷酷快速的特點。

一切都是行活,沒錯,但是恰恰最厲害的就是體現在這個行活中。

整部電影以真實史料開場,所以全片的第一個鏡頭是一個大遠景,白色占據畫面隻要部分,中下部分以灰黑色的小樹叢與石頭點綴,而上層則是有着漸變分明的樹叢。

倘若還記得這個畫面的話,不難發現,這宛若一個大型的水墨畫。

注意到這點之後,再看看電影的其他遠景鏡頭,都不難發現,導演與攝影在色彩與構圖上形成了一種色彩點綴的平衡與反差,就連灰黑色也有着疏密之分,帶着漸變。每一個畫面都像是一場慘烈的水墨畫。(同時也可以注意一下 本片對于紅色這個色彩表現并不多)

...
實在找不到開場第一個鏡頭,就這麼代替一下吧

在電影實拍的時候,常年的積雪讓整個雪地充滿了一大片白色,且白色飽和度極高。再加上史實,便于狙擊手隐藏,大多穿着着灰黑色的衣服進行作戰。于是整部電影就有了白+灰+黑的配色方案。

而這個配色方案相當和諧,宛若陰陽交融(可以類比中國傳統黑白水墨畫進行思考)

所以,我相信張藝謀有在攝影上從黑白色彩的角度進行遠景的拍攝,達成一種視覺上的美感。

在這部《狙擊手》中,色調并未有很特殊的表現,打光也偏向于自然。但是有些許地方我們還是可以看出光線所制造的藝術痕迹。

就是在老二擡起亮亮,卻被打中時,鏡頭給予面部特寫,臉上迎着陽光,這應該是進行刻意打光的(因為之前片段中陽光并沒有如此強烈),從而營造出一種英勇就義的效果

而最後劉文武走向美軍堡壘的畫面,也是将他與太陽放置于一個畫面下,塑造出偉岸的形象。可以看出,陽光作為一種意象,在這部電影裡,就是軍人們偉大的身軀與強大的意志。

...

還值得注意一點的是,開場介紹所有人的時候,大家都是面對鏡頭的,就好像是向觀衆介紹自己,這也是一種緬懷先烈的方式吧!

...

所以,在攝影中融入畫面的審美,從而達到一種美學的沖擊,這也是這個電影悄無聲息想傳遞的。同時,意外發現,《歸來》、《影》以及《懸崖之上》,再加上這一部,張藝謀是真的越來越喜歡白色美學了。

3. 叙事文本(偏向于情感塑造的簡潔叙事)

叙事我們可以很容易的看出來,在這部《狙擊手》中,真的不算多,也不算複雜,在戰争片中是一種極簡的文本。優點是叙事集中,節奏緊湊。而缺點就是叙事體量不夠,很難充沛的表達出情感與主題。

所以在這種商業劇本下,就選擇了刻畫人物來體現情感,即便有增加的些許小支線,那也是為了人物或者主題去服務的。

在張藝謀的所有電影中,叙事已經慢慢變簡單,《一秒鐘》與《懸崖之上》已經開始用寥寥數人的關系與故事來凸現時代或者表達諜戰的緊張感。而在張藝謀最簡單的叙事電影《歸來》中,幾乎也都是成了以演員表演和人物塑造為主的電影,以此強化情感。

而這部《狙擊手》絕對和《歸來》的叙事體量不相上下,甚至更小。于是,塑造人物成了最主要的任務。人物塑造主要是三個人,班長劉文武,小戰士大永以及美軍約翰

...

而這部電影人物塑造的很成功,方式則是台詞與小支線的引入。

台詞則不用多說,方言與一些粗話所帶來的接地氣感絕對是無與倫比的,從五班班上所有人的方言以及他們所唱的歌謠就已經可以在觀衆心中樹立起一個大概的背景,再加上每個人犧牲時候的狀态,則可以樹立一個大概的形象。

而這些所有配角的形象也都從側面塑造了劉文武,這裡的文本給予了劉文武一個小習慣來輔助塑造,就是口頭禅與常用句

無論是粗話,還是那句“都給我憋着”。其實已經可以很好的塑造這個人的形象了,再加上我們對狙擊手的慣用印象,那就是隐忍,克制,沉穩,講義氣,快狠準且極具經驗。

那句“都給我憋着”,就好像暗示了狙擊手要屏住呼吸的戰鬥,于是劉文武在站起來前往美軍碉堡之前都沒有流淚。

而在最後的流淚,恰恰就是體現了劉文武從一個戰鬥者變為一個活生生的人,此時此刻他再也憋不住了,開始流下了眼淚,而此處,正是完整了劉文武整個人的形象。

...

同樣塑造的不錯的,還有美軍約翰,約翰塑造成了一個兇狠,但同時又有些敬重對手且帶有一些人文主義的人。此處的美軍并非像很多電影的敵人一樣是臉譜化的,體現的方式除了那句“他是一個勇敢的人”外,就是小孩這條線的引入

在看電影的時候,思考過他不向小孩子射出子彈的原因到底是利益還是善良,但是代入創作者的角度想一下,除了利益關系以外,應該也與一定的人文性有關,并非一個完全的惡人。

而相比較的話,其實大永的人物形象并沒那麼突出,反而在最後突然戰鬥力增加的表現有些突兀,不過,也不妨礙他在電影中忠義,聰明,技術高超,感性的一個熱血少年的形象。

所以,電影的人物塑造是成功的,在電影叙事文本不足的情況下,人物形象的豐滿性很大程度上加強了叙事的體量,同時,一個個鮮活的生命犧牲,又在最後一個個的報上名字,顯得如此熱淚盈眶!

與此同時,整部電影除了很好的塑造幾個豐滿的人物之外,也能在劇作上突出反戰的主題,這一點是劇本的升華。

在對戰雙方中(不能算上之後加入的美國軍隊,因為他們不是劇本的主要矛盾),雙方打仗的目的都是為了不打,這一點在兩方都有體現。以約翰為首的美國狙擊手是為了活捉劉文武。五班的目的而是救回亮亮。雙方在遭遇戰的時候都有過隊友犧牲的難過與懊悔。這些特寫在豐富他們的同時,也在表現反戰的主題。

而朝鮮小孩的出現也是這個反戰主題的具象化人物,電影将這個孩子塑造成一個天真純真的形象,成為了戰場上的一股清流,孩子去擡走亮亮的時候雙方停戰,雖然都帶有不同的目的,但是那一刻,誰心裡不希望有着戰争永不存在的心願呢?

總之,真的很意外,也很驚喜能在春節檔看到一部簡潔但是卻非常有力的電影。重點是,這部電影能在整體上做的很好的同時,也能非常用心的做好細節。

諸如畫面剪輯的流暢性,音效剪輯的獨特性,攝影遠景的審美感和看似體量雖小卻情感充沛的文本……

我認為,這些元素中單個元素的缺失可能并不會很大程度上影響這部電影的質量,但是,恰恰就是這些用心制作的每一個小元素結合在一起,才創作出了這部各方面都很出彩,質量絕對過硬的《狙擊手》。

這部電影也像一個真正的狙擊手,在欣賞時,突然給你一個驚喜,成為這個春節檔絕對忘不掉的佳作!